李培林研究员演讲全文: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社会发展

  • 党委宣传部
  • 创建于 2005-05-25
  • 7875

        主 题: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社会发展
        主讲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 李培林
        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副理事长李惠国

    主持人:

    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今天第二场报告会我们请社会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李培林教授发表演讲。李培林教授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他1983年到1988年留学法国,获法国里昂大学硕士学位和巴黎第一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一直从事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的研究,著作很多,前不久他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上做了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报告。我们大家知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局出发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而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李培林教授发表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

    李培林: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想就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这个题目给大家讲一下。

    第一个问题我先讲一下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这个战略任务的过程。这个问题最早是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来的,当时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个目标之一提出来的,这六个目标就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当时一般读者对这个没有太注意到,但是我们长期从事社会发展的研究的人,还是注意到我们党的文件第一次用和谐这个词来描述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以前从来没有用过。所以我一直在想到底是用一个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指标,什么样的含义来描述这样一个目标。当然,这个理论现在发展很快了,到十六届四中全会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提高我们党的五种能力之一被提出来,五种能力也是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际事务这样五个方面。但是在一般讨论当中,特别是在媒体报道当中,构建和谐社会成了一个突出的主题,在广大人民群众、干部和知识分子当中也都引起了很强烈的反响。我们想这个可能主要还是因为构建和谐社会这个主题和大家心目当中现在关注的主要问题、希望解决的主要问题,发生了一个强烈的共鸣。到今年2月19号,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研讨班上做了讲话,在这个讲话中和谐社会这个问题整个提法上进一步有了提高。现在作为我们四大建设之一,也就是说在我们过去讲的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之后,现在我们加上了和谐社会建设,或者简单的讲就是经济建设、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所以它的位置比以前更加提高了。另外总书记在里面概括了和谐社会的六个特征,就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以及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先回顾一下,为什么构建和谐社会当初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个目标之一提了出来。小康社会是我们作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1990年的时候国家统计局已经提出了十六个关于小康社会的指标,这16个指标在1990年全国进行测算的时候,全国实现的程度是48%,也就是说这个小康社会的16个指标已经想克服单纯用一个或者两个经济指标衡量我们整个社会发展的程度。到2000年的时候全国进行测算,实现了96%,但是当时有三个指标没有实现,这三个指标就是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蛋白质摄取入量和农村的卫生水平。分地区看,东部已经全部实现,中部实现了78%,西部实现了56%。所以在十六大报告怎么描述我们未来发展目标的时候还是有一些争论,特别是东部希望提出一个更加鼓舞人心的目标,比如说初步现代化,但是中央也考虑到我们不平衡的状态,特别是我们发展中面临的比较难点的问题,所以最后还是确定未来20年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且在我们已经实现的总体小康里面加了三个限定词,就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不平衡的。低水平就是说这个指标是根据我们自己国情,我们自己提出来的,还不能说有一个通行的国家比较;第二个是不全面的,是说有些指标还没实现;特别是不平衡的,是指地区之间差距非常大。

    未来20年我们的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也就是说要实现GDP翻两番,翻两番意味着从2000年的8.9万亿人民币GDP总量,到2020年达到36万亿,超过了四万亿美元。这样总体水平意味着我们要超过法国、英国、德国,位于世界第三位,排序就是美国、日本、中国。当然现在还有一些讨论,是关于人民币汇率的问题,现在很多国家都要求中国人民币升值,如果人民币升值的话,位置还会前移。因为日本当年GDP总量快速前移的时候,也是由于日元的快速升值。当然中国由于人口很多,所以一按人均量计算,我们的位置就靠后了。因此人均量我们的目标是从2000年的800美元,到2020年要超过3000美金,这个水平是日本1973年的水平和韩国1987年的水平。要实现这个目标,有两个问题比较重要。一个是经济总量,我们GDP要在长达20年中保持7.2%的增长速度。第二个就是人口的数量,我们人口出生率要控制在千分之十五以下。从这四年半的发展情况来看,要实现这个总量目标,GDP的目标是比较有把握的,因为现在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一直比7.2%都要高,人口下降的速度比我们说的千分之十五还要低。所以,现在来看实现这个目标是比较有把握的。现在我国GDP的增长从2003年开始进入第三轮的经济增长的高峰,第一轮是在1983、1984年,第二轮是1991年之后,就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1992、1993、1994年,前面两个高峰持续时间很短,只有两到三年的时间。而这一次的经济增长从2003年开始,经过2004年,今年现在到第一季度还在延续着增长的高峰。而且现在我们感觉到这一轮新的增长会打破以前这个规则,会使我国新一轮增长高峰持续的时间延长。而且现在国际舆论上也发生了对我们来说相对有利的变化,当时在80年代后期的时候,公布我国的GDP增长在7%多,不到8%的样子,但是国际舆论认为我们公布水分太高,因为他们进行测算,认为我们实际的GDP增长只有4-5%,但是最近几年情况发生了变化,现在是我们自己说我们不能公布太高,有水分,因为今年两会期间,国家统计局长还说各省报的数据比国家报的9.5%还高了3点几个百分点,但此时国外觉得中国在瞒报,他们按照中国的能源供给和中国货运两测算,说中国实际的GDP增长在12%。大家确实也看到了,现在经济增长很快,能源供给不足,浙江有些地方的工厂七天只能开四天工,主要也是因为电的紧缺。

    但在这样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实际上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是什么呢?虽然经济总量指标能按照我们预期的目标在增长,但是其他各种社会问题,就是我们所面对的真正的难题,现在实际上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根据当初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以后,我们又根据这个要求,选择了36个指标,看一看每一个指标在2010年达到目标和2020年达到目标,以及每一个指标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所必须保持的年均增长的速度。从这些指标我们测定以后,研究已经过去几年了,从发展的情况来看,多数指标还是按照预定的预期在发展,但是也有若干少数指标现在和我们想象的不太一致。比如说农民人均纯收入,这个指标当时设计是2002年到2020年平均增长是5.8%的速度,这样一个速度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很高的目标,就是说到2020年的6860元,只相当于2000年城镇的人均收入水平,就是说这个差距有20年之久。但是为了达到这样一个并不是很高的目标,也要达到年均增长5.8%,但是从1997年到2003年的过程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低于4%。去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年份,去年农民收入有一个多年以来少有的增长,达到了了6.8%,当然去年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很多省份采取了取消农业税,粮食进行直接补贴等等的措施。但是在整个农民收入增长当中,去年食品价格的上涨起了很大的作用,去年食品价格上涨了26%。现在春季以来很多生产资料又涨价,所以去年农民收入的增长今年又抵消了一部分,所以我发现这个是在整个指标里面最难实现的指标。而且我们在2000年16个指标当中三个没有达到的指标当中有一个就是农民的收入问题。还有一个是贫富差距问题,我们本来设想希望按照以前有一个库兹涅茨曲线,他认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时候收入差距都会扩大的,但是到达一定程度,特别是人均GDP超过一定界限以后会朝缩小的方向变化。他的解释是在经济成长初期,资本和技术是短缺的,所以其价格和收益是很高的,而且劳动力因为便宜,供给比较充足。但是到了一定程度劳动力价格会升高,他们的收入情况会发生变化。本来我们设定中国也会发生这个变化,但是最近几年来看有很多新的因素,今天因为时间问题不能细讲了,但是在新的因素的影响下,收入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加速增大。这些都是我们为什么要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因,也是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真正面对的一些难点问题。

    我们接着来看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怎么样看待发展的程度和发展的质量的。因为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多数国家都实行了以经济增长,特别是以GDP增长为目标的发展战略,但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大家确实感觉到完全这样一个战略也容易引起各种难题。我们比较通行的比如说用人均GDP,用2003年的数据对全国的各省市排序的话,我们排出前十名,中十名,后十名,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发展蓝图的表述,看看我们整个国家发展水平是什么一个状况。除此之外,我们用2002年的数据,用36个指标进行平均加权,进行测定一个综合指数,用这个综合指数又对全国31个省市进行了排序。我们发现这个排序和人均GDP的排序位置发生了一些变化,有
责任编辑: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