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科院记忆】在玉泉路求师问道,我愿立雪程门

  • 孟庆洲
  • 创建于 2006-06-29
  • 4258
     世界杯的激战正酣,球迷们狂热的欢呼声让喜欢安静的我顿觉几分烦躁。手把香茗,默默的独倚窗前,任晚风吹拂我的心情。窗外月色朦胧,校园的夜景让我感到些许平静。弱柳扶风,柔柔的在月色中飘摇,唐槐筛月,安静的洒下模糊的光影。此情此景,我不禁回忆在这里度过的时光,点点滴滴,历历在目……

    去年的金秋时令,我从兰州踏上开往北京的列车,一路上心情激动而又惴惴不安。我生长于一个乡村,经历了小学土地庙的阴暗,中学旧瓦房的寒暑,十五年的寒窗苦读终于让我如愿以偿的拿到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通行证,然而昔日落后的办学条件也让我成为井底之蛙,甚至在大学里,孤陋寡闻的我还经常问一些近乎愚蠢的问题而惹人笑话,真的不知道在人才济济的研究生院里我会是怎样的落伍?

    初来乍到,这里的一切都让我觉得新鲜和美好—茂盛的树木,满园的花草,树木之下的活动场地,翠绿之间的楼廊亭台。校园虽小,和谐而殷实的布局却充满了人文关怀。

    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毕业于不同的学校,但一见如故的友好与热情消除了彼此的陌生并很快的融入了这个大家庭。在和大家的交流中,毕业于普通高校的我在同学们面前显得相形见绌,平生第一次产生了天外有天的感觉,脑海里时常闪现出庄子《秋水》中的望洋兴叹: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我学会了平静,学会了聆听,学会了虚心求教……

    教学大楼在夜色中屹立于前,看到它,我想起了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先生的名言:“夫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玉泉路园区的空间虽然狭小,却是群贤毕至,大师云集。众多的院士和教授莅临玉泉,现身说法,使这里成为名副其实学问天堂,这让其他大学羡慕不已,也让我感觉到一作为一名中科院研究生的自豪。从秦大河院士的谦虚和善到侯颜林教授的悉心指导,从马石庄教授的幽默与严格到章文波教授的乐观与友好,从刘东生先生的谆谆善诱到吴忠良教授的殷切期望。专家们良好的道德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学术功底以及强烈的民族精神深深的影响着我们,使我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享受到心灵的洗涤。如果说曾经的我因为课程乏味而逃学的话,那么在中科院的殿堂里求师问道,我愿立雪程门。

    楼下的小路上行人已少,这条路留下了我们太多的回忆。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每天锻炼的景象,晚上十点之后,班里的同学不约而同的走下楼来,围着园区跑上几圈,大家歌唱着,欢呼着,喊着响亮的口号,最后在树林下的健身园里活动一番。春花秋月,寒暑不断。千万不要小看这支运动的队伍,这里面绝对不乏多才多艺之人:来自河南的宋师兄特具音乐天赋,高音嘹亮,多次精彩的表演迎来师生的赞誉;来自陕北的王师兄擅长民歌,婉转的信天游惊起四坐,博得掌声如潮;来自甘肃的姚师兄组织大家齐心协力夺得拔河比赛的桂冠;来自山西的谭师兄是足球健将,一脚远射击败对手,为我班捧回金灿灿的奖杯;内蒙古大汉杜师兄更是身怀绝技,在多次活动中大显身手,使大家在学习的忙碌中感受到欢乐。

    提起活动来,我们的活动可谓丰富多彩,不必说体育场地的各种比赛,也不必说晚会上的欢歌笑语,单是外出游玩就足以让我们回味:闻名遐迩的香山上我们采集了红叶;风光旖旎的玉渊潭里有我们荡起的碧波;国家博物馆内了解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壮阔;故宫雄伟的宫殿里我们翻阅了中华史册;八达岭长城的好汉坡上乘坐了滑车;十三陵的皇家贡院里品尝了色鲜味美的水果;天坛公园里我们体会了天人合一的和谐;宛平城外千年古渡旁我们等待过卢沟晓月……

    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然而,时间如白驹过隙,荏苒的光阴不会顾及我们的留恋而驻足,离开的日子一天天逼近。柳永说:“多情自古伤离别”,在即将到来的离别面前,我虽不至感伤,但心中却有不舍。这里是人生的驿站,梦想的地方;这里是心情的港湾,也是知识的殿堂。

    我想不管今后走到哪里,玉泉的生活将永远定格在美好的回忆里,“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校训也会铭记于我们每一个中科院学子的心中。

    (作者:孟庆洲,2005级资源与环境学院801班,培养单位: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相关阅读:我的中科院记忆作品征集
责任编辑:孟庆洲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