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科院记忆]导师、小镇以及志愿者的故事

  • 黄代宽
  • 创建于 2005-10-09
  • 4153
     2004年秋的初雨,好像要把金黄的丰收一把拽走,只留下那些看似士兵的稻草垛,整齐的排列在田间地头迎接远方客人的到来。10月21日,我的导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心清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了电话里我给他描述得近乎神奇的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兴仁镇,我知道他这次来是为了了解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

    这个小镇缘何会让一个教授如此牵肠挂肚呢?

    时间要追溯到去年的八月,当时我刚从贵州大学毕业保送到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就读免试研究生,并义不容辞报名参加了第六届研究生支教团,光荣地成了一名研究生志愿者。在当时,这一决定确实需要不小的勇气和各方面的支持。在李老师的悉心鼓励下我终于决定:离开繁华的都市,前往遥远的黔东南扶贫支教。李老师千叮咛万嘱咐要我安心的工作,要我能把书教好,不虚度此行,用一年不长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虽然我在他的面前不敢表现出半点怠慢,但是李老师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你到了那里就给我打电话,我们很快就来看你。”老师句句话虽不激扬文字,但是我却把它们看成是老师对我此行莫大的鼓励。

    我的时间在兴仁这个小镇上度过了本人平生最为漫长的30余天,手机那头传来李老师和蔼的声音,“小黄,明天我们到你那里来!”李老师的电话让我激动了一个晚上。想想电话里我给老师描述这里的贫穷时,李老师那种关切的语气;想想在电邮中李老师给我的鼓励以及他对山里孩子所寄予的关爱;更想到李老师居然能不顾路途的遥远去看我,一股暖流不禁悠然而升,更是激动得半宿没有合上眼。

    班车喇叭划破了秋雨的寂静。刚下车,李老师顾不得休息就扯上我说:“小黄,你知道最近的村寨在那里,我们去看看。” “天色不早了,明天再说吧!”“不!就现在!明天有明天的打算。”李老师是河南人,雷厉风行是他在学研上的一贯作风,拗不过老师的我只好是依计行事。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迎面扑来的是湿漉漉蕴含牛粪味的农村气息,李老师顿时被写在墙上的标语所吸引“家养两头牛、致富发家不用愁”,不禁感慨道:“农村的经济就是要这样实实在在!”走进山乡村宅,看看地道的苗族民居、了解孩子们的就学情况,关切地问这问那,李老师的言行顿时使得平静的村寨热闹起来。

    回到了小镇,夜幕已经降临,刮去脚底沉重的泥土,轻松感立刻使我愉悦起来。虽然那里没有都市的霓虹,但小镇上五、六家百货店以及学校教室里的灯光足以把小镇与黑暗的夜色区分开,显得特别耀眼。小镇上唯一的饭店为我们准备好了一桌丰盛的饭菜--黔东南苗族酸汤鱼。旅途的劳顿加上饭菜的可口我门很快就结束了“战斗”。“小妹,加菜!”我在那里慌忙张罗吆喝着。只见一个身着俭朴满脸稚气的小女孩羞涩的跑到我面前。“小妹,看你的样子不过十六、七岁,怎么不上学到这里打工来了?”李老师问到。小女孩羞答答拿着菜篓就往外跑。或许是害怕李老师满脸胡子的形象了吧!这个小插曲在以后几天的日子里一直成为了李老师的心病,每每和老师探讨到农村孩子真正的出路时,李老师总是念念不忘饭店的小女孩忙碌瘦小的身影。

    李老师临行的前一天,我终于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小女孩名叫田菲,刚从初中毕业,并以较好的成绩考上了县民族中学高中部,但是家里实在是无法拿出近千元的上学费用,不得不辍学在家。后来经人介绍来到镇上的饭店给老板打工,每月赚钱补贴家用。这些,让我们不得不对田菲生活在怎样的一个农村家庭产生了疑问。

    经过跋山涉水,映入眼帘的是位于半山的田菲“家”,走近一看,让我感受到的却是什么叫家徒四壁,食不果腹,住不像住,吃不像吃。无比的震撼油然而生:在现代文明如此飞速发达的今天,居然还有这么一个鞭长莫及的角落!狭小的小屋里挤满的是谷物和木柴;床铺被挪在房子的一角,黑漆漆的,散发出一股霉变的味道;堆放在柴火上的铁锅里,残存着尚未吃完的“酸汤”,有气无力的冒着热气。李老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决不能让孩子失学!”随即,将700元钱的学费塞到了小田菲的手里,田菲父母见此场景感动得不知道如何表达谢意……我想或许李老师区区几百元不能完全解决田菲的所有急需,但他与这个大山里的普通农家却结下了难以割舍的牵盼情怀。

    随即,我联系了时下在小镇上从事远程教育,来自河南郑州大学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马安静。我把基本情况向马讲述后,决定兵分两路……马就亲自到县城里,联系教育局和丹寨民族中学领导;而我就给田菲添置一些上学的必备品。很快,我们的行动得到了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小田菲的学籍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学校答应了给她安排办理相关的入学手续。就在李老师快要离开的那个早晨,田菲背上了阔别快两个月的书包,踏上了前往县城读书的汽车。在离别的车站,李老师再三的嘱托我,一定要把像小田菲一样的孩子教好。也许他们也会像我一样走上读研考博的旅程,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李老师乘坐的汽车已经远走。淳朴厚道的田菲父母,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们给李老师准备的米酒,李老师说什么也不要;买的橘子让他在车上吃,李老师也不要,田父母像做了什么亏心事似的难受极了。劳累的田父表示,一定要一心一意要搞好生产,期待着田菲能考上大学。到那一天,不管李老师说什么,他俩也要去省城“回拜”,哪怕只是提几斤米酒,拿几个洋芋。

    穷在深山有远亲,静悄悄的小镇真切切的情。小镇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是在田菲和我的心里,却度过了不平凡的几日。

    (黄代宽,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相关专题:http://news.gucas.ac.cn/info_www/news/columnindex.asp?columncode=h18
责任编辑:黄代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