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华报告全文:科技发展趋势与国家创新体系

  • 创建于 2005-11-29
  • 9477
     时间:2005年11月25日下午2:30

    地点:人民大会堂小礼堂

    题目:科技发展趋势与国家创新体系

    报告人: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

    主持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隋红建

    隋红建:各位来宾,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是“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六单元第二天的主题报告会。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科技部副部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刘燕华同志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他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1978年考入中科院地理所,1981年获硕士学位,是我们研究生院的第一届毕业生,也是我们的校友。1991年获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专业博士学位,1995年到1997年任中科院地理所所长,其间多次来研究生院讲授现代自然地理课程。1997年起历任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副司长、司长,2001年开始任科技部副部长。他长期从事区域发展的研究,在山地农业脆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防灾减灾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和贡献,由他主持的西藏土地资源评价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从2001年开始,刘燕华部长重点致力于国际科技合作,中国科技基础条件设施建设,宏观设计与组织,为新时期国家科技发展与创新奠定了基础。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刘燕华副部长发表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科技发展趋势与国家创新体系”! 刘燕华: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受研究生院领导的委托,作为研究生院的校友,今天我来向大家汇报一下我最近学习中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一些体会。这个题目是“科技发展趋势与国家创新体系”,准备谈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我国的战略选择。 
   
    我们也知道,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1000美元。从国际上公认的认识来看,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阶段是一个大的变化的阶段。这个阶段不管从经济、技术或者是科学等等方面,都会有一个大的突破。经济结构将从传统的生产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社会组成要有更多的新兴的动力或者是要素更加的活跃,从技术创新上能够带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区域的差异上来讲,各种生产或者是生产力的要素要相互匹配,形成综合的效应。这一段时间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是越来越强的,我准备从这么几个方面来汇报,体现于四个方面。 
   
    目前的科学技术交叉重组分工越来越快,集成综合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科学的社会化生产,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又促成了许多新产业的形成。许多新的技术,比如说纳米技术、信息技术、认知科学、生命科学都带动了相关产业的飞速进步。从宏观上来讲,科学的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各个国家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微观方面来说,许多科学技术在微观领域的突破带动了科学技术向前突破。
 
    我们也都知道,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引来了许多新的科学技术竞争,比如说人类基因组,超导、纳米、生物、空间技术等等,这些技术从研究开始到产品的转化速度越来越快。我们都知道,电话从研究到普及用了60年时间,互联网仅仅用了五年的时间,现在还可以举出其他的许多例子,许多一研究开始就已经开始向市场转化了。 还有许多理论的,技术的超前发展,引领了产业的迅速发展,比如说核物理技术的研究成功带动了核能技术的开发;量子力学推动了集成电路;DNA的发现推动了生物技术。从目前全球化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来说,已经形成了许多新的起点或者形成了一些新的起跑线,所谓先进与落后的界限已经开始模糊,处于这个阶段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谁能够在关键时刻先起动一步,谁就有可能占据主动。
 
    由于科技全球化的速度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过去的竞争是某一个技术的竞争,现在科学技术的竞争已经推动了全方位,从资源竞争到市场竞争,从人才竞争,信息的占领以及核心技术的占领,甚至于在推动科学技术资本要素方面的这种竞争越来越激烈,也就是说是空前的活跃。就拿美国来说,他对人才的竞争是绝对没有放松的,美国吸引了世界40%的科技移民,全世界美国的科技人员有40%是来自于世界各国,其中40%当中有70%来自于发展中国家,这就是一种明显的对照,发展中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被美国吸引过去以后,为美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贡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未来的科学,或者是引导今后科学技术已经越来越明显了,信息科学和技术在今后一段时间仍然是一种主导型的技术,它是知识型的技术。比如说电子,微电子,计算机,软件,通讯、网络等等还仍然方兴未艾,他还会引领潮流一部分时间。生命科学和生命技术是成长速度最快,发展趋势最好的一门新兴技术,专家预测,在生物技术带动了新经济,也就是在未来15年左右的事情。生物技术包括农业、健康、生命、能源等等等等,能源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种焦点,氢能技术有可能在2030年的时候替代目前的许多能源,纳米科学,我们许多同学都学习材料,纳米科学技术也正孕育着一场革命,形成市场,也就是在20年左右的事情。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开始竞争,对于一个国家也有很大的影响。 体现的第二方面,促进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基本战略。

    世界各个国家都把自主创新作为他们的主要方向来考虑。美国提出了科学知识前沿要全面领先的战略,英国提出了要确保科技优势与强大,提出了创新,日本提出了科技立国、知识产权立国的战略,韩国提出了以科技为基础的发展战略,印度也提出了新的技术政策,在2003年开始制定。各个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他们已经把科学技术的投入作为一种战略储备的投入进行设计,并且不断的增加。各个发达国家,他们在R&D占GDP的比例从1—2%,现在已经增加到了3—4%。另外还有许多国家,对科学技术开始进行了超前的部署,有了一些引导潮流的计划。美国提出了高速公路计划、纳米计划,欧盟提出了科技框架计划,提出了伽利略计划;韩国提出了先导技术,替代能源计划;印度我们也知道,它曾经有过绿色、白色和蓝色革命,现在在软件与生物计划方面也进行了超前部署。一般这种大科学计划部署的后效是在十年之后。我们常说成功伸向有准备的人,科学技术必须要超前准备,没有准备也就没有未来。 面对着这么一种局势,我们要考虑中国应该怎么办?我们面对着机遇也面对着挑战,在这个机遇和挑战之间必须要找到一条适合于中国发展的路,在这里想举一个例子。

    韩国,60年代的时候,韩国与中国的人均GDP水平是相当的,60年代的时候,中国有了红旗轿车,有了解放轿车,那个时候韩国什么都没有,他从75年才开始。现在韩国的现代汽车跑遍了中国,跑遍了全世界,他已经占领了市场。60年代的时候,韩国还没有计算机和半导体,我们已经有了,现在韩国的闪存数码手机也是在全世界各个地方销售。60年代的时候,我们庆祝过中国的万吨巨轮下水,那个时候韩国连小船都造不了,他从80年代刚刚开始造船,现在韩国的造船业占世界第一,全世界35%的柴油发动机是由韩国生产的。除此之外的核电技术,过去韩国也远远落后于我国,现在它已经开始出技术成果。韩国的这些大的变化都使我们刮目相看,韩国用了30年的时间,使他们的人均GDP从一千美元达到了1.2万美元,目前韩国只有4700万人口,占中国的4%,但是他的GDP总值相当于中国的40%。他这种发展的速度之快是令我们惊奇的。归其原因,就是因为他把自主创新作为头条发展战略来考虑。

    另外再举一个印度的例子。在我们印象中,印度很穷很落后,贫富差距很大,但是真正到印度去之后,也发现印度在科技创新方面,在某些领域也是有了快速的发展。软件技术它是增长速度年均50%,它的服务业发展速度非常快,它的传统产业通过技术的改造,比如说印度的TATA公司以前是传统的制造业,现在全面向软件和微电子进军,在印度引领潮流;他的服务业在国际上占领了一定市场;生物技术发展也非常之快,医药开发的服务业,基因产品,生物疫苗等等产品也在世界的某些领域走在前列,这是印度的情况。 相反也有一些大的发展中国家,比如说拉美的阿根廷或者是巴西,他们曾经认为是美国的后院,他们认为有美国的技术支撑就可以满足他的经济发展,他放弃了自主创新,放弃了科技。现在阿根廷来说,阿根廷货币不断的贬值,他的经济出现了大幅度的衰退。也就是说,事实证明,阿根廷走了一条科技依附型的道路,最后他是没有出路的,他现在想恢复已经为时过晚。 对于我国来说,中国在许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在看到进步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真正要实现科技大国的路子还有很长,我们任重而道远,这就是我准备谈的第三个方面。

    从成就方面来讲,中国最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的科技投入从占GDP的0.4%现在上升到了1.35%,今后还会大幅度提高。我们中国是论文的产出大国,占世界的第五位,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是相当的多,因为人口基数大。我们也有一些值得骄傲的成果,例如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电动汽车、0.1微米的芯片,我们的生物疫苗等等都进入了产业化,这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面。

    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应该看到我们还有哪些不足。回顾一下过去的发展道路是依靠什么发展的?

    中国过去30年来经济有了快速发展,我们的快速发展是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有40%是依靠设备投资,这些设备投资里面又有60%是依赖了进口。我们经济建设的一些重大装备和技术,我们自己并不见得有,基本上是引进外国的。在美国、日本,对设备的进口依赖度是不足5%,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