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时报:张亚勤:中国软件业机遇多于挑战

  • 科学时报
  • 创建于 2006-11-23
  • 779
“我想谈一下软件产业发展的趋势,特别是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机遇。”在中国软件业尚面临诸多不如意的时候,微软全球副总裁张亚勤的这个开场白可能给中国同行带来更多鼓舞。 11月16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科学与人文论坛”上,张亚勤表示,中国软件业发展面临很多挑战,但更多的是新的机遇。 现任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总裁的张亚勤从2000年7月就开始担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全面负责微软在中国的科研及产品开发的整体布局,同时指导和推进微软在中国的研发战略。 软件业未来发展三大趋势 尽管软件产业已有将近30年的历史,但在张亚勤的眼中,这只是刚刚开始。“更多的潜力、更多的发展机遇在将来的30年。” 张亚勤表示,软件业未来发展有三个趋势:首先是网络化,随着带宽的不断增长和新一代互联网的产生以及压缩、流媒体等技术的完善,未来汽车、电视、电脑都可以上网,“有电的地方就可以计算,有计算的地方就可以上网连接”;第二是服务化,通过互联网和新的渠道,不仅可以实现打包式的服务,更大的发展是将软件做一个服务,把软件与新的功能通过网络的方式更无缝地推入到市场服务用户;第三是国际化,原来“金字塔式”的软件架构开发和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地转变为分布的“矩阵式”,“未来软件市场会越来越本地化,服务越来越个性化,微软在中国建立这么大一个研发机构也是这个原因”。 对中国软件产业,张亚勤认为充足的人才、巨大的内需市场以及良好的行业氛围都是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和优势。他说:“经常有人说印度的软件业多么强,有很多人才,但中国每年毕业超过30万和IT有关的人才,是印度的两倍,而且很多优秀人才都会选择IT作为他们职业发展的方向。同时,中国很独特的优势就是有特别大的内需市场,这是我们软件产业可以领先印度的后劲所在。”张亚勤解释道:“软件业本身不是孤立的,而是融入工业和其他产业中的,中国有很大的内需市场,对软件发展有一个很强的反推动作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仅仅是口号,的确是很有意义的。”张亚勤同时表示,我国政府和企业把创新作为一个国策,纵观中国IT的创新发展,不管是在专利还是投入方面的受重视程度,以及政策和氛围,对软件产业本身都是一个很好的弥合。 中国面临两个挑战 “我们缺少大型的、大规模的软件架构公司。”尽管机遇很好,但张亚勤还是看到了中国软件业目前面临的一些挑战,尽管他认为挑战比起机遇来说少很多。 他强调:“中国现在数得上的有1万多家软件公司,可只有10家公司的规模超过1亿美元。在以后的3到5年,软件产业将有很大的整合和并购。” 中国软件产业的年轻是张亚勤看到的第二个问题。“我们需要有想象力、好奇心的人才,”张亚勤说,“我们缺少架构师、项目管理人才和独当一面的CTO。大家可能知道怎么做,但不知道做什么,这和产业发展阶段有关,学校培养的人才很难马上能做CTO。” 面对台下聆听报告的几百名来自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学生,张亚勤向他们讲解了微软的用人理念,告诫他们如何在进入工作岗位后成为一个受欢迎、被器重的人才。 印度是不是榜样? 来自邻国印度的压力,是中国软件业现阶段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张亚勤就中国是否应该学习印度搞外包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外包很重要,但它只是一个辅助的模式、辅助的产业,主流产业应该是为我们本土市场打造的产品、技术和服务,我们的产业本身需要软件”。 他认为:“做外包有好处也有坏处,如果一直做外包,时间长了就会不知道怎样定义产品,不知道怎样进行整体开发,也就是'IP’会越来越少。印度尽管有很多很大的公司,但这些公司目前都面临一个问题——软件大部分都是别人定义好的,自身的软件框架没有很好的体系。中国做软件应该从内到外,在软件发展多元研究方面,后劲肯定比印度强。” 面对众多差异,张亚勤更看好中国的创新机遇。他的理由是:通过各类数据可以看到,中国的IT、PC、硬件、软件、通讯业均走在世界前端。而在未来,尤其在包括移动设备和数字终端等在内的嵌入式系统、新的竞争模式下的互联网服务以及行业应用和软件咨询服务等方面,中国软件业的发展空间非常大。今年早些时候,张亚勤就表示:“进入'3G’之后,移动通信将融入互联网、PC中,计算、通信和控制这'3C’的融合将让沟通变得统一,世界将变得简单,而其中的市场是惊人的。” (来源:科学时报 2006-11-22 18:55:24本报记者 任霄鹏 王莉萍)
责任编辑: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