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科院记忆】玉泉路的冬、春、夏

  • 孙嘉龙
  • 创建于 2006-07-13
  • 4517
     也许是时机的巧合,也或许这本身就是一种缘份,我是踩着冬天的尾巴,合着春的前奏来到玉泉校园的,并有幸在这里目睹了冬、春、夏三季的靓丽风景!

    依稀记得那是在冬末的一个上午,阳光明媚,街面上的行人还裹在冬天的行装里。出了地铁口不停地四处张望,寻找那梦萦已久的字眼:中科院研究生院,当第一眼看到那幢白楼时,我心里一直悬着的心就放下了,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到家了,梦中的家园!

    尽管时序冬末,但我依旧希冀能一睹北国的雪景。于是,怀着这样一种期待,开始了在玉泉的学习生活。那时的校园,周围的一切都还在沉睡之中,在为春的到来做精心的准备,最为壮观的莫过于匆行于校园小道上的莘莘学子与来往的大巴,冬末的余威似乎并未淹没他们的热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一个周末,偷睡了一个懒觉的我心想学期刚开始,教室的人应该不会太多,但当我心存侥幸来到教学楼时,我不得不进行“层层扫描”,直到五楼我才找下一个位置,坐下半晌,我一直在思索:是什么在促使大家保持这样一种奋发的精神?后来,慢慢地,我领悟出了答案:这本身就是科苑的本色,时不待我!

    就这样,每天往返于“三点”之间,终于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我发现柳枝开始发出芽儿了,沿三公寓一线的楼角也在泛出点点绿斑了,那是在预示玉泉的春天快要来了,尽管在一个午后雪花还在漫天飞舞着,激情如我的同学们还在为最后一场雪欢呼、惊叫,但是,雪显然不会再存留,甚至还没有等到落地就荡然无存了!

    玉泉的第一抹绿姗姗来迟,那是在人文楼的一个课间,满头银发的周思源老先生来给我们做讲座,从康乾雍盛世谈到华夏文化的复兴,是老先生的一番对华夏文化的激情阐释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某根神经,于是我总想在校园里找些春的影子,来迎合当时对祖国美好前景的憧憬,正是人文楼前那一簇浅绿映入我的眼帘,仿佛我们的前程也如她一样,生机蓬勃!

    慢慢地,玉兰花开了,樱花也开了,南草坪也绿了,爬山虎也上了墙头,校园里晨读、黄昏的人群与晚间的锻炼构筑了科苑一道醒目的风景线,不时令我想起了毛泽东主席当年在抗大题写的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它不正是今天玉泉科苑的写照吗?是啊,虽然时过境迁,但这种精神并没有丢失,而是一代又一代在传承、在升华,激励着年轻的一代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继续奋进!

    我一直以为是期中考试提升了同学们的热度,也揭开了仲夏的序曲,而校园的南草坪更是英资焕发,迎着夏日,绿意盎然!数周以后,也是在这南草坪上,在一个盛夏的黄昏,“激情夏日”露天晚会拉开了帷幕,一身学生装扮的马院长用属于那个年代的旋律诉说着科苑的过去与现在。在我的印象中,马院长随到之处总能响起热烈的掌声,他的诙谐与幽默总能调动现场的气氛,也深受同学们的爱戴!

    思绪不由得再次拉回到这黄昏时节,静谧的校园里又一次响起班得瑞的曲子,那是《玉泉之音》又在讲述着我们自己的生活故事。临别之际,总忍不住再一次凝望着那南草坪,那一条条林间小道,在心中再一次回放四个月的生活剪影,尽管缺少了秋,没有了红叶,但我心底并无遗憾,因为秋本身就是一个成就硕果的季节,在这里历经了冬的孕育,春的萌芽,夏日的成长,我更期盼着秋的成熟,期盼秋的丰收!

    忘不了老师们的谦逊与博识,忘不了第一次迈进人民大会堂的兴奋,忘不了与好友在卢沟桥畔的激扬文字,忘不了骑车绕行四环、穿行十里长街的豪迈,也忘不了在人生中最后一段校园里为青春的尾巴呐喊,也忘不了为科苑一直默默奉献的人们……

    离别的钟声终究会响起,我所能做的只有记住玉泉,记住科苑,感恩科苑!

    (作者:孙嘉龙,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孙嘉龙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