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家乡】桃花源里寻梅花

  • 宋元明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 创建于 2013-03-27
  • 392

古木阴中系短篷,仗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绝句》宋•僧志南

我的家乡地处皖南山区,北依长江,南望鄱阳。这是一座古朴的皖南小镇,与电视中所有的皖南古镇一样,这里有着她们所共有的一切特征,小桥、流水,白墙、黑瓦,高耸的马头墙,还有泛着清晨第一缕阳光的青石板古道,相传上古时尧帝寻访在历山耕地的舜帝时在此渡河,故名尧渡,故人已去,而尧渡河仍在群山环抱中流淌千年,哺育着这片安静祥和的土地。每每徜徉在尧渡河畔,那静静流淌着的溪水似乎仍在向我们默默诉说着那段早已湮没的历史。循河而上不过五里,便有一山,唤作梅山。相传北宋建德县令梅尧臣慕此山之景,常在闲暇之余与友人郊外寻访踏幽。尧臣在任期间革除弊政,事必躬亲,清廉为民,为百姓所称道,后人为纪念一代诗圣,故将此山更名为梅山。梅山因尧臣得名,更因高僧志南而闻名四方,志南大师寻觅天下,单以梅山为修行之地,因留下了曾入选《千家诗》之“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千古绝句而流传千古。南宋鸿儒朱熹慕志南之名,曾寻访梅山,留下亲手所书的“普门岭”石刻一块,至今仍留在梅山寺中,上小学时随父踏青,曾见过真迹。

冬日温润,寻三五好友,背上行囊,踏访梅山,追溯历史的足迹,享造物主之无尽藏也。山间土路颇为难行,只得辟草木而为路,遇溪而涉水,不知当年紫阳先生与志南大师是否也曾于此山间小路留下虔诚的足迹?而风华绝代的昭明太子那英姿绰约的身影是否也曾在此溪畔淡然驻足?物是人非,而作为今人的我们也能发思古之幽情了。约莫半晌,至梅山寺,未及近前,狗吠鸡鸣,似颇为欢迎我们这些远道来访者。几间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被大片的竹林怀抱其中,小寺简朴却不失整洁,香火虽不及九华却也可得以延续,环顾四周,数尊佛像,四僧而已,想这世外桃源,晨钟暮鼓,青灯古佛,超脱凡尘,绝佳修行处所也。与僧交谈,方知此寺历史久远,虽历经风雨,却存续依旧,志南大师的衣钵仍可传承,知此方才稍稍心宽。品茗茅庵,享受着沁入心脾的茶香,屋外寒风萧瑟,屋内暖意融融,冥然兀坐,追忆古今,人生乐事不过如此!拜别众僧,拾级而上,虽是冬日,暖意亦扑面而来。神仙洞府,亦可居人,岂不快哉!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小憩梅山中。登高远眺,决眦穷目,东至县城尧渡隐约可见。而近观山下阡陌纵横,绿水绕村舍,鸡犬遥相闻,清澈的河水仄仄流淌,金色的阳光跃进心房,不知采菊南山的五柳先生可曾踏马来访?可曾饮过清溪那沁人心脾的甘泉,留下一瓣淡淡的菊香?而他笔下的那个世外桃园又可曾得意于此?青山不语,菊香依旧,而诗人的叹息早已沉寂于流年的清溪之中,汩汩流淌向时光的尽头。千年易逝,美景依旧。消散的是一代又一代的匆匆过客,永恒的是年复一年的山色美景。既有美景在前,又有良友相伴,青年意气,挥斥方遒。诸君相谈甚欢,乐而忘忧。倏尔一潭碧水乍现,料想应是梅山水库。水光山色,灵动倾心。忽忆去岁盛夏造访,那可真是有道是:湖光夏日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其时,观其四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鱼翔浅底,似空游无依。今日看来,冬日的水库亦是波鳞起伏,金光泛眼。只谓此湖应是天上有,疑似瑶池落凡间。桃花源里寻梅花,梅山之胜景,美在山间之清风,美在谷间之碧潭,美在禅寺之清幽,美在民舍之恬静。美哉,梅山!秀哉,梅山!

未几,无路,寻之未果,环视众友,面面相觑,皆无良策,故作罢。及返,肩挑残阳,脚踏青石,虽怅然而返,然亦收获良多。今人可见当年景,此景也曾羡古人。虽相隔千年,我等亦与古人有着绝佳的心灵默契。

归家之时,天色渐晚,空中又飘起了绵绵细雨。远方的游子,你可曾记得这桃花源里人家?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正如这淅沥的细雨,永远萦绕在我的心中,剪不断,在心头!

责任编辑:宋元明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