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亚湘——初生牛犊不怕虎

  • 创建于 2006-04-13
  • 6617
袁亚湘 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1960年生于湖南资兴,1982年起在剑桥大学应用数学与理论物理系攻读博士,1986年获博士学位。1986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做博士后。研究最优化计算方法,在非线性优化的算法及其理论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曾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首届冯康科学计算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9年前,在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与理论物理系工作的袁亚湘博士因非线性规划研究方面的突出成绩而在国际应用数学领域崭露头角,因为时任中科院院长周光召的一封邀请信而回到中国,在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做博士后研究,师从数学家冯康院士。 当时袁亚湘年仅26岁,如今已过不惑之年,记者见到的是一位充满活力、利索精干的科学家。 博士后促进了学术交流 在剑桥大学应用数学与理论物理系和菲茨威廉姆学院、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和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等多个学术机构呆过的袁亚湘,说博士后对于人才流动、体会不同学术机构的学术氛围、促进学术交流很有好处。 “一个人在A单位读博士,在B单位做博士后,在C单位工作,博士后可以让他更广泛地接触这个圈子,不同的单位,不同的学术氛围,对于个人来讲,体会一下很有好处。对于单位来讲,新鲜血液可以促进学术交流,也有好处。应鼓励跨学科的博士后,不同学科的知识可以碰撞出火花。” 这个观点杨振宁曾经在《我的治学经历与体会》一文中表达过——“因为每个研究所都有它的气氛,有它的注意方向,也可以说有它的价值观,学生分散到各个地方去,可以增加彼此观摩、彼此学习的机会”。 袁亚湘的合作导师是冯康,我国计算数学奠基者和开拓者、有限元先驱和专家。“冯康老师鼓励我独立开展研究,鼓励我去碰大问题、难问题。我现在带博士后也是一种宏观指导,他们不一定和我研究同样的问题,一般也不合作写文章,说实在的,我的观点也不一定更加高明。这两年是一个非固定的过渡研究阶段,要敢于冒险,尝试新的东西。我当时选择了最优化计算方法的研究,一直延续下来,只有小的变动。” “两年的时间可以让单位的前辈看出这个人是否适合做科研,看他选什么题?而且到底能做出什么结果来?”两年的时间,袁亚湘在信赖域法的收敛性分析方面做的工作是开创性的,特别是非光滑优化信赖域方法研究,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收敛性定理,给出了超线性收敛的充分必要条件。他和美国科学家合作证明了一类拟牛顿方法的全局收敛性,这是非线性规划算法理论在上世纪80年代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他还首创性地提出了用信赖域方法和传统的线搜索方法的结合来构造新的计算方法,开创了利用非二次模型信息构造二次模型子问题的方法,提出了非拟牛顿方法。国外同行称袁亚湘在信赖域方法领域取得的成就是基石性的成果,他的贡献对最优化领域是至关重要的。 博士后就像大浪淘沙 毫无疑问,不是每个博士都适合从事科研工作,不是每个适合从事科研工作的人都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博士后工作就像一个筛子,大浪淘沙,将有潜力的留下来,不适合的就淘汰。 从1993年起袁亚湘开始指导博士后,已出站的博士后有9位。对于新一代的年轻人,袁亚湘看重的不是他们过去有多少文章,而是独立的思考和钻研的精神。“博士后阶段没有太大压力,可以凭自己兴趣选题,凭自己兴趣做研究。年轻人有冲劲,应该好出东西。” 袁亚湘对现在的学生评价较高,认为他们知识面广,但是“只是他们太过于实际,缺少对科研的热情、干劲,硕士研究生担心能否出国,博士生们担心能否找到好工作。还有,当前科技界的急功近利也不利于年轻人才的成长”。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记者 易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