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学习心得】十七大报告中的“柴米油盐”

  • 赵玉琪 (生命科学学院)
  • 创建于 2007-11-17
  • 3549

十月的一个周末,我去了北京西郊的香山。满山的叶子正积攒着劲头儿,向人们展示着旺盛的火热的生命。在这充满希望和丰收气息的日子里,也正是十七大胜利召开的时候。

十七大报告让国人耳目一新,亮点集中体现在理论新、主题新、目标新、要求新和蓝图新。报告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既坚持了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而我认为,十七大最重要的是表明了党代会融入民生的政治希冀,让民众感受到了政治的贴近感和亲切感,真正的将关系民生的问题摆到桌面上来。

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两个字:感动。不为别的,就为那一段娓娓道来的对民生的关注和细致入微的关照。

民生,尤其具体;民生,非常细微。一枝一叶,它的萌生和飘落,都会让人感受到社会上的春秋冷暖。普通人家的温饱、大学食堂的饭菜、农民看病的花销、搬迁户的苦衷、贫困学生的课本、蔬菜价格的涨跌、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井下矿工的安全、低保老人的取暖、下岗职工的公交卡、方便面的价格、大城市的交通阻塞、风景区门票的收费......林林总总,一桩桩、一件件、一班班地安排妥帖了,方才是真正地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落在了实处。
  
民生,是全局的,和谐中国的构建,有赖于此;民生,是宏观的,修齐治平的理念,系于一脉。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民生建设目标,宣示着执政党的社会发展目标。
  
民生,是沉甸甸的,它常常显得非常尖锐。社会的急遽转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办好民生,解决突出的民生诉求,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成为执政党和政府肩上一份沉甸甸的、须臾不敢稍有疏忽的责任和重担。
  
记得温家宝总理一次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曾经比喻说:“作为中国的总理,我感觉担子很重,工作难度很大,工作也做不完。13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如果你用乘法来算,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如果你用除法的话,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的数目。”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客观、冷静地谈到了城乡和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一系列的民生问题。社会主义的宗旨是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精神的需求。我们不掩饰,现实的情况,离我们的理想和我们努力去的追求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这是理智的态度。
  
民生,还是人权和人道的。着力解决民生诉求,见证着社会主义中国对人的价值的维护、尊重和肯定。全国总量达7亿4千多万的劳动力的布局、流动;四亿六千五百多万青少年的成长教育、身心健康;每年新增加的1000万劳动力的出路;1400万下岗和失业人员生活的着落。还有1亿2千多万进城的农民工,他们的收入怎样;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医疗、教育、心理健康状况如何;他们的社会地位、公民权利,何以保障。以及广大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们,怎么安排料理。其发生时间之集中、人口规模之大、涉及面之广,只有在中国。
  
一饭膏粱,维系万家;柴米油盐,关乎大局。把握民生脉动,关注民生诉求、不断解决好民生问题,见证、检验着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和执政能力,见证、检验着中国各级政府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能力。

十七大报告,有人看到了辉煌,有人体验了阳光,有人解读了明天,有人收割了希望,有人感悟了正气,有人刷新了思想,有人装填了奋进,有人获取了力量。这篇磅礴大气的报告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奏响的一曲辉煌乐章。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美好。

 

责任编辑:赵玉琪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