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科技自主创新】创新,从“乖孩子”说起

  • 尹捷
  • 创建于 2006-03-16
  • 2649
     【内容提要】文章从教育、文化等方面阐述了自己对科技创新的看法。

    一个没有独立思想的人,是没有办法创新的。纵观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从小学到大学,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这种状态的根本原因是应试教育。作为一名中科院研究生,我深刻体会过在教育道路上所受的思想束缚。从上小学起,老师就强调一种单一的人生观——学习成绩代表这个人现今和今后的成就。很多成绩好的学生,可以说是一肥遮百丑,被老师捧到了一个溺爱的高度。然而事实上,学习成绩什么也说明不了。一部分思想活跃的学生自然对这种死板的教授方式产生反感厌学情绪,于是成绩好的学生基本上是那种“乖孩子”——特别听话,完完全全遵守老师和父母指导教育的那种。可以说,这一批好学生,在思想上的独立性上是相当弱的。然而相对于那批思想独立自由的学生,他们可“幸运”多了。由于高考的一刀切方式,恰恰使这批没有独立思想的学生,有条件通向高等教育。科技创新首先需要的是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员,这样的教育模式势必导致的后果不言而喻,这正好说明为什么我国至今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没有。

    科技创新的第二个要素,是要有一个适合创新的环境。一个科研团队是否能做到言论自由是首要条件,一个不能畅所欲言的环境是无法孕育新思想,新发明和新创造的。在每个科研团队中都有领头人物,他们构成了这个团队的权威,自然会给下面的科研人员一种权威压力,形成权威意识。即你的观点和我的不同,或者我对你的意见不感兴趣,你就不要再提了。即便你提出的新观点被批准实行了,然而最后被证实是错误的,权威意识也会立马使你的内心自责不安,感觉低人一等。久而久之,下级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会在一次次的挫败中被扼杀掉。同样,权威意识容易形成一种等级制度,造成每个人科研地位上的不平等,你会自己给自己划个位置,并严格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思索问题,不利于思想解放,压制了创新精神。

    前不久的“两会”期间,在谈到中国如何增加自主创新能力时,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和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同样把焦点指向创新环境或文化氛围方面。赵忠贤在“两会”记者会上说,创新思想的出现和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宽松的环境,民主的学术,相对稳定的支持。营造良好的环境,是中国发展自主创新经济的“重中之重”。 他提出,中国需要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自主创新的提法要得到人民的支持,必须解放人民的思想,尊重人的尊严与权力。赵忠贤院士的讲话在我看来曲折表达出对人权与自由的诉求。而民主和对人权的尊重,是塑造自由及平等思想的保证,正如美国科普专家戴维斯所言:“科学之路即民主之路”。我真诚希望在未来的科研之路上,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稳步发展,开创一个欣欣向荣的美好局面。

    (作者:尹捷,中科院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责任编辑:尹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