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孝心不匮,未曾往矣

  • 马学喜 魏娜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3-04-24
  • 611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在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中位居榜首,是人世间最高尚、最纯真的情感,是人一生至高无上的亲情,是人之根本。元代郭居敬辑录的《二十四孝》也成为蒙以养正的义方之道,流传至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二十四孝》不仅没有浸没于历史的长河,反而蓬勃如朝阳,方兴未艾。2012年8月13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

新24孝内容如下: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为父母建立“关爱卡”;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教父母学会上网;经常为父母拍照;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打开父母的心结;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支持单身父母再婚;定期带父母做体检;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

自新“24孝”出炉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了新“孝”应。面对与时俱进的新“24孝”,在网上是褒贬不一。有人认为,细化孝的内容有助于子女对照执行;也有人认为,“孝”不是倡导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如此具体的孝道标准,让亲情变了味,也难以切合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其实,不论是郭居敬编纂的《二十四孝》还是今天的新24孝,为的都只是给大家一个参考标准而已,正如我们所倡导的公共美德,标准里提到的为老年人让座是美德,而标准中没有提及的上车时按秩序排队也是美德。和美德一样,只要发自于善良的情感或表诸于行动都是孝道。

其实,孝道可以分为情感上的孝心和行动上的孝行,新旧24孝也只是对这两个方面的不同侧重而引起了争议。细较起来,郭居敬《二十四孝》将孝义孝行以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更加能够吸引读者,也能更好地传递孝行中的亲情,而新24孝更加类似于街头巷尾的宣传标语,言简意赅,方便了人们践行孝道。新旧24孝各有所长,但最终要传达的都是那份细微见著的深厚亲情,关键在于如何使用两种孝道标杆。

对于成年人来说,孝心发乎情、行于微,新24孝将孝行细节化虽稍显繁琐,但若不时对照一下自我行为,也不失为我们醒身的标杆。而在生活中,尤其是对少年儿童孝道的培养,先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感化教育似乎更加合适,那么郭居敬《二十四孝》理应成为首选。但除却熟悉经典的孝道故事之外,也的确需要标准的对照和细枝末节的校正。新24孝正是抽离于孝道故事的精要,可以更快地方便他们对于孝义的理解,无疑是检验孝行的更加有效的手段。当然,如若我们的教育只是将孝义生搬硬套到现实生活中,势必又将拳拳孝心推上形式主义的不归路。

孝总是和两个字连在一起,一个是敬字,孝敬孝敬,以敬为孝。我们对父母要有孝敬之心,让他们精神层面享受亲情的温暖。对于研究生的我们,经常不在父母身边,无意间增强了父母的担忧与牵挂,所以要经常给父母打个电话,报下平安,同时也了解一下父母的身体状况及生活状态。另一个字是顺字,孝顺孝顺,顺着为孝,就是对父母要包容、尊重、理解。遇到意见不同时,不应针锋相对,应该细心开导,以柔和的方式达到双方接受的目的。对于父母的错误,不要直言不讳,应耐心讲解。要常怀孝敬之心,长行孝敬之举。

而当我们回到家时,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帮父母洗洗脚、做做家务、做一顿美餐,为父母的饮食和健康尽一份力。我记得暑假用挣来的工资给父母各买了一件衣服,当衣服递给父母的时候,听到的一句话是:这么贵,买它干吗?当时我的心很痛,我才明白我欠父母的太多太多,我才明白他们为等这件“衣服”已经等了十几年。所以,我们要在回家或者过节时,一份礼物就足以让他们感觉儿女从未走远,时刻记着他们。

孝心不能等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界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一旦错过就永远不弥补,孝心要是错过就不会再来。我们的爱可以分给不同的人,但是不要吝啬给父母留着心中那片至爱的圣地,不要让他们老无所依、老无所养。

此番争论虽最终难成定论,但它却适时的引起了人们对习之以常的日常孝行的关注。其实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孝不在多,有心则行。只要我们将孝道践行于点点滴滴,即便是经常给父母打个电话,有空回家看看,每一个全家福上都会张开幸福的笑容。虽然社会更替、时代更新,但孝心不变,让我们从今天做起,践行新“24孝”,把孝心送回家。
责任编辑:马学喜 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