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科技自主创新】创新文化:创新的思想基础

  • 刘 宇
  • 创建于 2006-03-23
  • 4899

     【内容提要】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政策的春风吹拂下,结合本人所学课程《科学技术创新管理》,从案例的启示、历史的沉思和现实的需要三个方面阐述了进行创新工作的重要思想基础:文化创新。并对如何建设创新文化简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如果你想让列车时速再快10公里,只需要加一加马力;而若想使车速增加一倍,你就必须要更换铁轨了。资产重组可以一时提高公司的生产力,但若没有文化上的改变,就无法维持高生产力的发展”。
                             ——GE CEO韦尔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月9日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念,并指出新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一方针,是我国半个多世纪科技事业发展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抉择,必须贯穿于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全过程。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事业。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我们怎样做才能顺利进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呢?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先生在其《大力构建创新文化环境》一文中指出:“观念的创新、科技的创新、体制的创新,无不回归于文化的创新,这不仅是逻辑的必然,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实现体制和科技上的创新,必须把建立创新文化当作一个重要的前提。”现在我们之所以要关注“创新文化”,就是要为技术创新、体制创新、观念创新创造一个营养丰富而又易于“操作”的环境,从而真正提高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铺平道路。

    一、案例的启示:硅谷与128号公路技术走廊

    有人说,“文艺复兴之后的全部事件中,对世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硅谷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硅谷对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影响。当今世界上,有美国纽约的硅街、弗州的硅地、俄勒冈的硅林、波士顿的128号公路;英格兰的硅沼;以色列的硅溪;苏格兰、马来西亚的多媒体走廊;印度班加罗尔的硅谷;中国北京的中关村、台湾的新竹……,说明这种模式对全世界影响很大。但是否可简单地认为,好的园区基础设施+大学+资金=成功?事实不完全是这样。位于波士顿旁的128号公路区,附近有MIT 、Harvard等知名大学,其创新力量丝毫不逊于斯坦福等大学,美国政府早期对128号公路区的支持在某种程度上比西部硅谷还要大,且128号公路区更靠近世界著名的NY金融中心。但128号公路处于老的工业基地,新英格兰的老传统如等级观念,多层管理,重技术、轻市场,物流、信息流在企业内运行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使128号公路区与硅谷今天的发展趋势和繁荣程度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园区基础设施、大学、资金三要素是创新基地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还缺少充分条件:风气,即定义模糊、无法量化的文化因素。

    硅谷的文化特点是:

    (1)民主、平等、和谐、随意的人际关系:从CEO 到普通员工大家平等,“找不到丁点儿官僚气味”。
    (2)开放、流通的企业网络结构:“交流、沟通无处无时不在”。
    (3)充满激情、永争一流的进取精神:那里的创业家有一句名言:“吃掉自己的幼崽”——逼迫自己始终位于技术的前沿。
    (4)宽松的舆论、法律环境:“失败了没关系——真的没关系”。

    硅谷是一个由创新者、创意、金钱等要素无限组合、急剧变化的特殊“星团”,是适于创新创业、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创业公司的“栖息地”。

    因此,创新基地能否繁荣发展,不仅仅在于人才多少,新技术多少,资金多少,关键还要看制度安排和文化氛围。即人力资本潜能的充分发挥高于技术成果和物质资本的数量、质量。

    二、历史的沉思:近代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历程与启迪

    日本人汤浅光朝有过研究,近代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历程是14世纪末-16世纪末的意大利、17世纪初-18世纪的英国、18世纪-19世纪初的法国、19世纪中-19世纪末的德国、20世纪初到现在的美国。

    从近代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历程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科技中心转移的取向是向着有解放的思想,宽松的环境,有吸聚人才、技术、资金的吸引力的地方转移。为什么近现代的科技革命绕过了曾经有过辉煌科技巅峰时期的近现代的中国?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道路和速度与其文化传统、思想体系密不可分。

    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有许多优秀的东西,但也有许多对创新有阻碍作用的弊端,如“天不变,道亦不变(有变即灾,如彗星);中庸之道,贬斥竞争;扬士抑商,重道轻器……。

    杨振宁曾说过:“儒家文化的保守性是中国三个世纪抗拒西方科学思想的最大原因,缺乏创新文化的底蕴是我们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发展上很难有大作为的缘由”,这话是比较中肯的。

    三、现实的需要

    我们强调创新文化是因为我们做得不够。在现实的文化环境里,是建不起理想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的。部门利益高于整体利益,相互沟通作用少,人才流动难,资源不能有效配置,特别在创新主体之间不能有效流动,科研中“重文章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转化、少产业化,多模仿跟踪,少自主创新”,团队精神弱化……。

    创新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的深刻改变。它是制度创新的前提和保证,是科技创新的思想基础和动力支持;文化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

    四、如何建设创新文化

    一要用正确的思想指导。创新文化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唯物辩证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为基础,以科技创新、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把塑建正确的价值理念作为创新文化建设的核心。

    二要遵循文化演进的客观规律。创新文化建设中,要深刻认识文化传统对创新的利弊和影响,正视现实中的负面文化,研究世界科学文化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把创新文化建设视作一项科学实践,而不是当成运动。

    三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文化是与时俱进的产物,创新文化建设必须以观念更新、体制改革为思想政治基础,竞争激励机制、开放流动机制是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

    四要树立人才为本的理念。人才是创新活动的第一战略资源。人是文化的根本载体,文化是人群组织的灵魂。创新文化的核心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开发人才资本的价值。创新体系的建设必须克服“见物不见人”的误区,科技创新要真正转移到以人才为中心的工作模式上来。

    五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社会环境。文化的发生、发展要有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建设创新文化,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不同的学术、技术观点平等讨论,对创新失败要能够理解和宽容。创新文化建设应坚持服从、服务于科技创新、经济建设的中心;理性研究与建设实践密切结合,知行统一、并重;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创新文化建设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共性与个性、依法与以德、形式与内容、创新文化建设与科研管理工作的关系。

    五、结束语

    创新文化是科技创新的思想基础和动力支持,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工作。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养创新精神。营造勇于创新、尊重创新和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为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一路走好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刘 宇,中科院研究生院资源与环境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责任编辑:刘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