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中的博士合唱团西部行:汇万股泉

  • 研究生记者团团
  • 创建于 2006-08-22
  • 5151
     西部之行,引万泉齐发,向外吐露,汇成江、河、湖、海。在中国科学院,在中国这片热土上奔涌迸发,川流不息。

    一股泉里,汇集的全部是眼泪。

    在最后一场出结束时,两位团员紧紧地抱在了一起,落下了感动的泪花。终于,演出结束了。再也不用为唱不好而紧张。

    西宁,海拔太高,林老师有点不适。大家自觉地站在青海湖边,顺着凉凉的湿风,唱起了《飞来的花瓣》,感谢她为合唱团奉献的一切,默默地为她祈福。这时,老师的眼里,泪水在打转。

    兰州,几位同学由于工作需要提前回北京。火车站上,眼眶红了,泪水又一次在山间缓流。隔着封闭的车窗,车里人的手贴在玻璃上,对着车外人的手,印在了两侧,撞在了一起。“不要哭了,我们去新疆给你带最好的葡萄干。”“嗯,好的!我在北京火车站等你们。等你们凯旋归来的那一刻!”

    新疆乌鲁木齐,团员们有的回郑州,有的回北京,有的回西安。火车站上,北京的车次缓缓开动,泪水又一次淌在颊间。一位团员追着火车跑过了站台,直至警察赶了上来……

    回程路过西安,先行到达西安的两位同学站在站台上,等着驶向北京的火车到来。当两路人马交汇的时候,泪水再次流淌。大家抱在了一起。

    火车开动的铃声响起,车窗内外,又一次唱响了《波洛维茨少女》。这一次,没有指挥,没有伴奏,只有起伏的微弱脉搏和哽咽在数拍子。

    另一股泉里,汇集的全部是艺术。

    瓜果醇香飘万里,和声悦美动人心。

    合唱艺术讲究各个声部内部声音如一,外部揉和调配,形成和声。和声音域更为宽广,音色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表现力更加强大。和声讲究人多统一。人越多,越和谐,声音会越好听,给人的震撼力越大。

    和声即是合唱的魅力所在,也是合唱的难点所在。那么多人要声音内部统一,外部和谐,需要合作,需要时间,需要磨合,需要默契,还需要一个优秀的指挥。合唱艺术,从和声之美开始。

    合唱团的团员从北京上火车开始,不断地在熟悉谱子,练声。十个人的小合唱,和声之美撒遍了每一寸土壤。游客不时地投来羡慕的目光。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每次参观之后,同学们总能对要演唱的曲目产生新的想法,把每一份感悟彻底地融入到对声音的把握之中。

    第三股泉里,汇集的全部是创新。

    科学与人文,在近代出现了大分裂的倾向。其实,科学和人文是人性两方面的反映,即理性和感性。科学离不开人文。离开了人文的科学是死水,是没有生命的,最终将走向牛角尖里的微纳米环境。人文也离不开科学,离开了科学的人文,是废气,是空中楼阁,最终将走向癫痫混乱的灭亡。

    博士合唱工团的西部之行,就像两路奔涌的泉水最终从一眼井中喷射而出,让科学和人文,在这里交汇,相互缠绕,结下良缘。在西部行的跬步中,在西部行的观摩中,在西部行的感受中,科学和人文手拉手,肩并肩,齐步踏上快车道,至千里之远。

    马石庄副院长曾经这样解释西部行的初衷,“如果仅仅告诉他们博士合唱团的歌唱得很好,那还要火车拉他们来西部吗?只要给各个研究所寄一盘CD就行,想要世界第一流的歌唱都没问题。我们是要让团员们到科研第一线去实践。希望团员们能把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和心灵感受到的,细细品味,真正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一位团员在西部行的火车上想出了她今后的课题,另一位团员在招待所的沙发上制定了一种新的实验计划,还有一位团员在演出结束的那一刻产生了一个新的idea……。团员们在西部土地的广袤无垠中,在西部人的热情好客中,在西部中科院人的奉献精神感染下,逐渐成熟,磨出创新的火花。唯一的遗憾就是他们只能用笔记下瞬间的火花,而把实现留在了回北京后的日子里。

    而合唱团每一位团员们,都是一股清泉。他们甘泉吐露,流淌在中国科学院的各个角落。团员车国冬回到西高所,将艺术之美带给了战斗在青藏高原第一线的奉献者们。团员黄成荣回到了新疆。团员杜磊回到了长春。还有回到沈阳、回到上海、回到昆明、回到广州…...的团员。

    不仅仅博士合唱团,还有很多其他的学生社团组织,在充当着研究生院“软”环境的缔造者。研究生院的校园文化正是通过许许多多这样的载体,一个带一个,一个传一个,最终传遍全院。

    (记者方晨报道)
责任编辑:研究生记者团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