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行时】为论文而奋斗,是否是悲哀的?

  • 王赟
  • 创建于 2006-12-12
  • 4774

    一从火车上下来,热浪就迎面扑来,顿时感觉到了另一个世界。只能诅咒这鬼天气,已经秋天了却似三伏天。拖着一个重重的行李,一步一步向前移动盼望赶快找到接待人员。一个一个仔细找去,却总是失望,就要到末尾了,我也要绝望了,是我漏看了还是根本没有人接。绝望之后还好总是希望,在末尾的最不起眼的角落终于看到了中科院小小的牌子。幸运的是接我们的车在我们之前已经堵了一个多小时。

    来到教育基地,食堂里偶见到几个人在用餐,菜式只有五六个,不知道是因为人少菜才少,还是因为菜少人才少的。夜晚降临,路灯幽暗,黑漆漆的一片,如同不夜城一样,出门就是步行街,路边的烧烤一排排,学生一群群。

    不久寒流南下,武汉终于降温了。没有了炎热,武汉也变得可爱起来。古老的颜色是灰暗的,道路是倾斜的。公交车司机很疯狂,据说相对路面状况,武汉的车是跑的最快的。路面上出现的是的士追公交,而不是公交追的士的奇景。很多人过马路不看红绿灯,让我不可思议,渐渐也有要被同化的趋势。对武汉最有名的形容是:“光辉的城市,勇敢的人们”。老的工业城市自是灰尘满面,炎热的天气使人们的脾气也不自觉的暴躁起来。太多的设防,使武汉人变得冷漠,问路只能找老人或学生,而武汉的本地话也很难听明白。

    课是认认真真的上的,从不敢旷课。本打算只要相关的课就去旁听,但很快就放弃了这个决定。有的课程实在太乏味,犹如大学课程的重复。然而也有积极的学生不怕脖子辛苦,总是早早地占据第一排,很让我佩服。当然也有精彩的课程,精彩的老师,知识渊博,幽默风趣,他们每天都在学习,坚信活到老学到老,相形见愧。只是连续三个小时的课程实在太长了,消受不了。老师们倒是通情达理,往往被我们说服,提早放学。研究所里重量级人物自是很多,报告很多,我是很积极去听的,一场场相关的无关的。台上的人物总是光鲜而耀眼,慷慨而又激昂,我很想认真听的,却总不知什么时候睡去了,醒来已不知讲到哪里了。现在愧疚已经越来越少了,只是笔记本依旧崭新。

    一时冲动参加了研究生会,虽然有时候不得不开长长的会议,但是认识了许多不错的人,热情、积极而又可爱,连带着我也积极起来。参加了许多活动,办的好的不好的,总是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很多时候都不能如愿,只好安慰自己尽力了,下次一定可以做的更好。每次出去玩,我都投入最大的热情去玩而让自己变得开心。态度决定一切,再好的游戏不去投入热情也会变的索然无味。

    下午不上课时喜欢打开电脑查查资料,浏览英语网站。有时会和朋友聊聊天,大多数时候是跟不同的人讲着相同的话。懒得讲话就只看看群的同学的聊天记录,见了很久没联系的朋友就打个招呼。疲倦了就端杯普洱茶,坐在我们窗台上看看外面发发呆。由于是十楼的阴面,外面阳光虽然是灿烂的刺眼,而屋内却是凉爽宜人。篮球场上乒乒乓乓,有人挥汗如雨下。耳边萦绕熟悉的老情歌,李慧珍、陶喆,刘若英,没有特别的偏爱,每一个歌手都有动听的歌曲,每一首好歌都有打动我的旋律,常常忘记了他们在唱些什么。“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周围的许多同学已经进了实验室,看他们每天在实验室和基地之间穿梭,清晨早早的走了,晚上十点多才回来。不知道生活是因为忙碌而充实还是因为充实而忙碌。也许只有我这么闲的人才在这儿发表无聊的感叹。

    进入十一月份,天气立即变得糟糕了,清晨总是雾蒙蒙的,淅淅沥沥的小雨好似总也下不完,操场总是湿漉漉的,没办法打球,只能呆在房间,房间也是很冷,是阴冷。就想起了厦门的好,厦门似乎只有两个季节,长长的夏季和突如其来的冬季:大海就在我们学校东边100米左右,每每涨潮的时候,一阵阵的海风就会袭来,而在大海里畅游又是多么的痛快。尤其是长长的雨后的大海,湛蓝,清澈,海水灌入鼻子也不会难受。夏天总是很快就来临,却总也不会离去。紫外线很强,街上的伞比雨天还多。不过只要不走在太阳地下,空气就不会让人窒息;而冬天则总是出其不意,正穿着T-shirt,一阵汗流就把她带来了。南方人似乎比北方人更耐东,当我把厚厚的棉袄裹上时,他们却薄薄的毛衣就把冬天对付过去了。厦门冬天从来不会下雪,温度总在零度以上,圣诞节只好以人造雪花渲染气氛。树木一年四季总是葱茏,高大而又挺拔的大王叶子树整整齐齐,芒果树总是让我遐想,着急小芒果不知什么时候才会长大;五颜六色的鲜花总在绽放,大多数艳丽而没有香味;草坪从来不会枯黄,每天下午撒水车会定时为它们浇灌。其实对于武汉的天气早有心理准备,复试的时候来到了武汉就听师兄谈了这里的详细情况:夏天热得一直到后半夜都睡不着,冬天冷到骨髓里,穿再多的衣服也不暖和。后悔也已晚矣。只是前两个月的好天气让我对武汉产生了错觉。

    好了,就写到这里,这就是我的研究生一年级生活,时而忙碌,时而悠闲,努力使其有意义。不管如何都很快会过去,因为明年就要完全投身于实验室,为论文而奋斗。老师说过:为六十分而活的人是悲哀的;而我们即将为论文而活,不知道也是不是悲哀的。

  (作者:王赟,中科院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单位为水生生物研究所。)

    【科研进行时】启示录

    王赟的叙述真挚感人,从厦门到武汉,他在努力适应着武汉的气候与人文环境,也在适应着中科院的研究生生活。作者即将进入“为论文而奋斗”的实验室生活,此时,他提到了“我们即将为论文而活,不知道也是不是悲哀的”的疑问。

    我们不愿对这一问题作概括性、封闭式的回答。下面的话,摘自《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希望对有着类似疑问的同学有所启发:“虽然教授和博士后人员对科研小组很重要,研究生是科研活动的心脏。如果他们有才华和动机,他们能成为出色的助教和科研助理。…… 在他们研究生的日子里,他们形成的友谊和接触可以维持他们的一生。”——编者

 进入本专题阅读更多<<< <<<
责任编辑:王赟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