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实践”征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共处

  • 付瑾 (“读书与实践”征文)
  • 创建于 2010-09-03
  • 970

 摘要:本文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实质及落实方法,以及经济发展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并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上取得的成果,分析了环境如何随着经济的增长而逐渐恶化。以国际历史经验为借鉴,明确了政府、企业、科研在今后的环境保护工作中所努力的方向。最后点明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科学发展观让我们重新审视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模式,从追求数量的发展,到追求质量的保障,再到现在追求健康、理性地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紧密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针对国内外最主要的矛盾,摸索着勇往直前,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特体系。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其首要内容和中心内容。就我国来说,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增强社会主义社会的凝聚力和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解决国内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保持社会政治稳定,保持国家长治久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以及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这些都离不开发展。

就在改革开放这三十余年中,中国经济不但走上了正轨,还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更是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这些80后难以切身体会到父辈所讲的动乱时期、艰苦时期中的辛酸,翻看小时候的照片隐约回忆起当时家里的布置,与现在相差很大。家里明亮的客厅中早已不见收音机、录音机的身影,而电脑、空调、洗衣机等大型电器普及率猛增,大街上自行车数量的减少和汽车销售量的剧增也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和物质需求的提高。国际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世界接轨,北京奥运会的圆满成功,中国在国际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更多的媒体关注中国,中国在不断争取外交上的话语权的过程离不开强大的经济后盾的支持。但就在这快速的经济发展带给人们生活物质上满足的背后,不见了绿水青山的美景,反而是到处堆放的生活垃圾,也不见了蓝天白云,取而代之的是灰蒙蒙的天空……污染事件频频出现,于是更多的人陷入了对环境生态问题的思考。

现今中国的环境问题非常严重,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中国平均1万元的工业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产生230立方米污水,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这其中80%以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进河道。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据测算,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率是9%,而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率是15%。可见环境问题已成为逐渐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环保是一种“奢侈性消费”,投入大,对GDP贡献小,因此,实际工作中一些本应用于环保方面的专项资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国在环境问题上进退两难:若不治理,未来无法保障;若真要治理,则需大规模投入,但是眼前的经济又难以承受。

据计算,云南滇池周边的企业在过去20年间,总共只创造了几十亿元产值,但要初步恢复滇池水质,至少得花几百亿元,这是全云南省一年的财政收入。中国环保执法出现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象,也助长了各企业违法偷排的风气。追根究底,还是由于企业方面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到位,单纯从商业利益问题出发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没有意识到这种片面的发展造成的环境恶化的严重性,这样自欺欺人地片面发展最终的受害者是当地百姓,长期来看势必会影响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稳定发展。

回顾各国的历史表明,在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会有一个环境污染随国内生产总值同步高速增长的时期,尤其是重化工业时代;但当GDP增长到一定程度,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居民环境支付意愿的增强,污染水平在到达转折点后就会随着GDP的增长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环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显然中国没有可能不跨过这个时期,因此我们政府要将环保及早普及、大力宣传,让人民群众意识到环境问题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需要大家互相监督的,这样才能让环保意识真正地深入人心、为人民大众所接受。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企业方面,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更重要的是要加大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以及生态学的科研投资,鼓励科研工作者,努力将环境的污染治理水平提高到世界一流水平,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促使科研成果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同时提高环境评价标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总量,严惩违法企业和部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的理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到二〇二〇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在经济发展和环境生态方面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我们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经济发展上,同时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任重而道远。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的资源保护和开发管理得到加强,人民群众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得到改善,但是环境治理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只有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才能将科学发展观真正地贯彻落实下去,才能达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

(本文获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读书与实践”征文   优秀奖)

 

 

责任编辑:付瑾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