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之我见】郭建:创新教育与新型教师的权威性

  • 征文
  • 创建于 2007-03-21
  • 4294
     【内容提要】创新教育与教学改革、素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与教育观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等方面关系十分密切。本文论述在这种形势下,教师权威的概念与以往发生了哪些变化,及其重要性。教师权威是社会所赋予教师的权力与建立在教师自身素质之上的威信的结合。本文提出如何建立现代教师权威,以满足时代的需要。

    【精彩论述】时代的变化带来的教师权威性的变化。我们不能固守传统的教师权威性,应从客观的外在社会制度方面保证建立新型的教师权威性,倡导“尊师重教”。同时在内在方面有效地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把教师从教学的控制者转向教学的设计者,反思者,指导者,研究者去激励学生思考与创新,培养新型人才。

    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创新教育是走向教育创新的必由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新型教师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权威性也发生了与以往不同的看法。

    什么是权威和教师的权威?《中国大百科全书》把“权威”界定为“在社会生活中靠人们所公认的威望和影响而形成的支配力量”。换言之,权威是包含权力因素在内的能使人信服的力量或威望。所谓“教师权威”,即教师由威望和影响而形成的对学生的支配力量。那么,传统的和现代的教师“权威”有何不同?对新型教师的权威性认识对创新教育有多大作用呢?

    一、传统观念下教师权威

    传统观念的教师权威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需了解教师权威性的历史变迁。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师权威是一把“手术刀”,“使用它可以进行最细致的、难以觉察的手术,但它也可能刺痛学生”。 在我国古代社会里,人们家中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由此可见,教师社会地位之高,可以和“天、地、君、亲”并列。 古语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学生对教师的隶属关系、专制式的师尊徒卑的关系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在教师面前,学生不能有主见,只能循师所授之理。这时的教师权威更多的来自社会制度,教师是统治阶级的代表,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支配与被支配,学生对教师是依赖和服从。教师的权威被绝对化了,其中原因来自考举制度的威严。一千多年来,考举制度的权威地位直到被废止,一直未曾动摇过。学生只能考什么学什么。宋代以后,“四书”“五经”成为学校教育中的钦定教材,是考试命题的主要依据。总之,教师、教材、考试、制度等,在中国古代教育中,都是绝对的权威,好似西方世界的“圣经”,使中国后代教育笼罩在权威的威严之中,并形成为思想,积淀为观念,一代又一代,影响着今天的教育。

    传统教师权威从本质上是制度的规定,形式的确定。它的弊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采用了过度强制手段,把学生训练为被动的知识接受器,压制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书本为中心的教学保证了教师的“传道、授业”的神秘感,增加了教师约束、控制力。

    二、新型教师权威的界定

    社会的发展改变着人们认识世界,认识事物的看法。对教师的权威性人们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和客观了。美国学者克利弗顿和罗伯特认为,教师的权威不仅来自社会制度,还来自个人因素,包括教师个人的学识、专长和教师的人格魅力、爱心、同情心等。根据卡尔·雅斯贝而斯的观点,“真正的权威来自内在的精神力量,一旦这种精神力量消失,外在权威也随之逝去,当权威受到损害时,那么它就会抓住强权”。我国学者张增田(2002)认为教师权威是学校教育权威的集中表现,具体表现在教师身上的“德、才、学、识” 的几个方面。换言之,教师的智慧、人格等内在因素是教师权威的重要基础。从古代到现在,教师权威正经历着“外在权威”向“内在权威”的历史变迁。这种变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进步。其中有以下的因素影响新型教师权威:

    1.知识的更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类型表现为从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到综合化的知识体系;由知识的精英主义到知识的大众化(杨玫,2005)特点。教师已经很难做到知识的唯一的代言人或“垄断者”。学生学习的途径已经不局限只从老师那里获得的单一化而变得多元化。学习的场所也不仅仅局限在学校里。学生通过互联网和其他的大众传媒阅读或视听大量自己感兴趣的,与专业相关的文章。通过网络交流,学生接触到除老师以外的比自己更有专业知识的人。学生在某些方面,如计算机操作等方面要强于教师。因此,教师在新形势下要改变自己的知识观以及在传授知识方面的绝对角色。

    2.教育理念的更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认真听讲,记笔记。教师站在高高的讲台带有种神秘感。而目前新的教学理念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中之一就是: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主张通过强化或模仿来形成与改变行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安排强化,他们侧重的是行为,并要以一种可以观察、测量的形式来具体说明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是教学以学生为本体地位,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为目标。这两种理念强调,教师不仅仅只能站在讲台桌前宣讲,而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做实验,到社会上做调研实践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会主动建构新的信息和更好地理解新信息。因此,现代教师应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

    3.心理学的新发展

    心理学的发展使教师们看到学习、认识新事物与情感密不可分的。学生的身心发展对学习规律起着重要作用。当学生被一个教师的学识和个人魅力折服,这位教师的课学生喜欢上,学习的积极性就高。否则,教师的话学生不听,课不爱上,教师的权威就大大打折扣了。因此,教师的权威性也体现在教师的个人魅力,人格精神的表现程度。教师尊敬学生,爱护学生,教师较强的感召力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新型教师的权威性

    因此,通过对传统教师权威与新型教师权威相比,我们倡导新型教师权威应做到:

    1.建立师生之间的平等

    传统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人格精神发展不够重视,把学生看作是被改造、被控制的对象。在这样的环境下,师生根本不能建立起平等关系。今天,一些学校里还是能看到教师滥用权威的现象。有的教师一天到晚板着脸孔,学生稍有些淘气或“不轨”,便遭到训斥,甚至被体罚。一道化学方程式或外语单词没有写对,有的教师会惩罚学生写至上百遍,声称,“让他永远记住这个教训”。类似的现象不少见。有的教师滥用权威到了丧失人格、触犯法律的地步。

    新型的教师权威应建立师生平等、互动、教学相长的基础上,把学生看作独立的、完整的、有思想的人。教师应是学生的顾问、组织者、引导者,或是“良师益友”。教师的权威凭借着内在的精神,专业学识、社会知识来与学生交往,建立自己的权威性。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关键。和谐平等的关系既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也使学生敢于思考、敢于创新、敢于质疑,并达到育人的最终目标。

    2.提倡教师专业化

    教师职业被认为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应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影响,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又是研究者,在教育和教学研究中将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教师专业化表明教师一是多功能性;二是专门性,必须经过培养和培训,取得合格证书;三是高素质性,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四是发展性,现代教师必须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使自己成为会学习的人,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

    因此,教师的专业化教育是我们的当务之急。翟淑英(2006)在她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教师在知识素养上要学有所专,业有所精;在思想观念上,要开放自由,兼容并包;在性格气质方面上有儒雅之气,高雅之风;在行为方式上,要开拓创新,不断进取。一言以蔽之:教师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新型教师,那么,这些功夫的修炼非一日之功,必须是终身学习、与时俱进。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才能具备做一个合格的教师,才能体现教师的权威性。

    3.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从社会角度来讲,我们应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提高改善广大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尤其是边远穷苦的地方,更需要国家、社会的投入与关注。增强教师工作的魅力,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从事教师行业,这是我国繁荣兴盛的保障。

    结论:

    时代的变化带来的教师权威性的变化。我们不能固守传统的教师权威性,应从客观的外在社会制度方面保证建立新型的教师权威性,倡导“尊师重教”。同时在内在方面有效地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把教师从教学的控制者转向教学的设计者,反思者,指导者,研究者去激励学生思考与创新,培养新型人才。

   
责任编辑:征文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