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政怎圆学子升学梦

  • 胡璇子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3-03-05
  • 618

今年16岁的李金庭在9月1日开学后,就是北京蒲公英中学初三年级的学生了。

就在开学的前一天,教育部网站刊载了来自国务院办公厅的通知,通知对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批准同意。在这份意见中,相关部门建议,要坚持有利于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平受教育权利和升学机会,因地制宜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具体政策。

看到希望

李金庭的老家在四川汶川。地震后,在北京刚落脚半年的父母担心老家的姐弟俩,就把他们接到了北京。现在,他的父亲在一家私企做木工,每天早晨5点钟出门,晚上11点回家,母亲则在家照顾李金庭和他正在读高二的姐姐。

李金庭自己从网络上得知了这条关乎他未来的消息。他的第一反应是“太难了”。“我们学校600多人能出现四五个满足条件的都难。”他就读的蒲公英中学就是一所专门为农民工子女创立的中学,李金庭的同学们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的父母全都是进城务工人员。

从发布的《意见》来看,新的政策制定要考虑进城务工人员在当地是否有合法稳定职业、收入和住所、是否符合政府对各行业的选择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贡献。

“以前就住在学校附近,但是房东突然说要装修,就把房子收回去了,我们就搬到离爸爸工作比较近的地方。”两个月之前,李金庭家才换了住处,原本不住校的李金庭也开始了他的寄宿生活,每周回家一次。而他的同学桂敬静更是自幼就跟随在北京打工的父母东奔西走,曾经换过5个小学。

从小漂泊的他们明白“合法稳定”对于他们和他们的父母来说,太难。蒲公英中学行政处的王妍老师认为,新出台的政策看似放开了,实际上要求还是很苛刻。这样的规定会将很多农民工子女关在新大门之外。

王妍说,大多数农民工从事餐饮、建筑、种地等职业,更换频繁、变动较大,这决定了他们没有固定的收入。“农民工进城一般都是租赁房屋,有些甚至自搭小棚,根本算不上房屋。”

虽然对将出台的政策存在疑虑和担忧,李金庭和他的同学们还是看到了希望。根据教育部之前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学生必须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这就意味着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必须回到原籍才能参加升学考试。

落地生根

12岁的桂敬静出生在北京,长这么大,她只回过一次四川老家。她的哥哥桂星今年夏天刚从北京的一所公办初中毕业,因为户口问题,他被迫回老家参加中考。因为在北京学习的初中课程与老家的考试题型不完全接轨,桂星落榜了。再次回到北京时,17岁的他已经成为打工大军中的一员。

相比于桂星,李金庭的姐姐目前在剑桥中学读高二,幸运地继续着学业。四年前,她和弟弟来到北京,本来该升初二的她由于基础不扎实,只考取了蒲公英中学的初一。毕业之后,她考上了剑桥中学。根据两所学校的协议,剑桥中学每年从蒲公英中学招收40名左右的学生继续读高中。

剑桥高中提供给农民工子女在北京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但是高中毕业,学生们依然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出路吧,”王妍老师说,这让她感到沮丧,“当时我们给剑桥送了38个学生,现在只剩下6个,其余的都回了老家或者出去工作了。”

为了尽早适应当地教育,更好地应对高考,在蒲公英中学,不少家长选择毕业后送子女回老家。学生在初二或者初三就开始陆续流失。据统计,2012年从蒲公英中学毕业的158名初三学生中,超过百分之四十的学生选择回老家读高中。

然而回老家读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由于课程安排和考试要求的不同,回到家乡的学生们几乎都会面临学习内容上的脱节。除了转校繁冗的手续,全国各地的学校对于这样辗转回家的学生收取的费用不尽相同,择校费多则可能几万块,对于有些家庭来说,这是过于沉重的负担。

最关键的还在于父母和孩子的分离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多数家长不会离开城市,而是让孩子自己回老家读书,让年迈的爷爷奶奶或者亲戚帮忙照顾。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处于叛逆期,没有父母的陪伴和照顾很容易产生问题。”蒲公英中学的祝祥艳老师说。在汶川老家,李金庭在三年级之前跟随着爷爷生活,之后又跟随着外婆。

桂敬静想上北大或者清华,但是新政策出台前,她的高中学业都难以保证。“最后这一年我会拼命用功,争取考上剑桥中学,”她说,“我不想重走哥哥的老路。”桂敬静盼望着国务院办公厅和教育部酝酿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尽快出台,让她有机会在北京读高中并以北京考生的身份参加高考。

由于李金庭的姐姐已经在读高二,他们的父母觉得赶上新政策的实施希望不大,打算按原计划让她回到老家高考。不过对于李金庭,他们还是希望他能有机会等到新政的实施,能在北京参加高考。“我对考上剑桥有百分之八十的信心,”李金庭成绩优秀,乐观懂事,“不过如果父母执意要我回去,我也只能回去。但从心底出发,我还是希望我们这些人能在北京享受同样的待遇。”

在李金庭老家的村子里,到现在为止,只出过一个大学生。“小时候都想当科学家嘛,现在觉得这个太遥远了,家庭条件不允许,还是上完大学先出去工作,”李金庭说到这里,顿了一下,“由于咱们身份的关系,我觉得这个目标不是很容易达到,现在也只能等。”这个学期,李金庭不再担当学生会主席,专心投入学习,“如果有这个机会,我还得努力”。

根据人口计生委8月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显示,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2.3亿,达到历史新高,流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7%,相当于每6个中国人就有一个在流动。报告显示,超过三成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居住生活时间超过5年,从事目前工作的平均时间接近4年。其中青少年流动人口和老年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而住房条件和子女教育正在成为影响流动人口在城镇稳定生活的重要因素。

“我们学校之所以叫做蒲公英是希望我们能像蒲公英一样在哪儿落地就在哪儿生根。”李金庭说。在蒲公英中学学生宿舍的墙上,学生们动手绘制了两幅蒲公英的画,一幅是一颗百花围绕的蒲公英种子,另一幅则是蒲公英成熟后飞散到各个角落。然而,就像等待微风的蒲公英一样,蒲公英中学的学生们现在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等待,而等待他们的,是他们并不确定的未来。

教育资源分配不公

和外来人口的子女相比,拥有北京户籍能在北京升学的孩子们尽管没有他们这样的担心,却有着自己的困扰和压力。如果说打工子弟的困扰在于没有学可上,那么这些孩子面临的则是上什么样的学校。从1998年起,北京市取消了“小升初”的统一入学考试,采用“免试就近入学”政策。不过实际上,学生们还能通过其他的途径进入理想的中学,比如在某一些科目上表现突出或者文体方面拥有特长,而其中“奥数”的成绩和奖项又被默认为最被看中的要素。为了升入自己理想中的中学,从“小升初”开始,孩子们就卯足了劲儿参加各种培训班,拿各种证书奖项,以求在激烈的阶段性升学竞争中获得席位。

八月底,在北京各大中小学开学前夕,北京市教委接连发布治理奥数成绩与升学挂钩的政策,明确提出严禁将奥数与小升初挂钩,叫停与升学挂钩的奥数竞赛培训,包括一零一中学、人大附中在内的城区30所学校也做出了“不奥数”的承诺。

这不是类似政策的第一次发布,相似的政策在2005年曾经出台,甚至还叫停过奥数竞赛之一的“迎春杯”。2010年,教育部调整保送政策,奥赛不与升学直接相关。然而在各大城市,“奥数热”却一直没有降温。此前有媒体报道,在7月21日北京暴雨之夜,一个奥数培训班的二十几名孩子们全都准时到达,无一人迟到,让人不禁感叹暴雨难熄“奥数热”。“以前也出台过禁令,但是奥数班不可能消失,只要有择校需求的存在。”一家教育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说。

记者走访发现,新政出台后,各大培训机构反应迅速,只“数”不“奥”。一家培训机构的咨询师说,教委的新政策出台之后,他们在机构外墙的大幅广告、散发的广告单、课程表以及学生的作业练习册等都要全部撤下重新安排,重印的材料中将不再出现“奥数”这样的字眼。现在机构开设的是“数学兴趣班”,兴趣班会上奥数内容,但是与升学无关,只与兴趣有关。另一家培训机构强调自己一直开设的是“数学思维训练”,新政策出台前报名的学生依然正常开课。

“奥数”不再与“小升初”挂钩本来是件好事,但是标准的真空引发了家长新的忧虑,到底要不要让孩子上奥数班成了家长的困难抉择。“虽然我的孩子课外学奥数很辛苦,但是奥数还是相对公平透明的,”一位家长说。在她看来,没有奥数这个评判指标,她的孩子在筛选中似乎更容易被淘汰,“对于一直在学奥数的孩子来说,这是进入名校的希望。”虽然有30所学校作出了“不奥数”的承诺,但是家长们还是有自己的担心,相比于动辄几万的择校费和其他因素,他们觉得奥数既是通向名校的相对公平的捷径,又是帮助和提高孩子学习的重要利器。

一位家长表示对禁令能否有效,仍持观望态度。“以前也禁过,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要教育资源不公平,就还是有这样的扭曲竞争,也就会有奥数班存在的市场。”

叫停奥数的新政策虽然出台了,但是学生们的升学并没有因此变得简单明朗起来。进入好的学校上学,对于他们来说,仍然是需要他们付出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去实现的梦想。帮助他们实现梦想的或许不是“奥数”,但一定有别的评判标准。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付出,等待他们的,或许是另一场并不轻松的竞赛。

在各大中小学开学之前,相关教育部门接连出台新政,让“升学”的问题备受瞩目。记者走访了蒲公英中学,这是一所创立于2005年的打工子弟中学。记者也对奥数培训机构、面临升学的学生和家长进行了走访。采访中,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和老师对未来担忧、培训机构的“换汤不换药”、家长的担心等不免让我觉得对于孩子们来说,“升学”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想,其背后最深刻的根源还在于教育资源的缺乏和不均。

庆幸的是,相关部门为改变目前的现状正在积极采取措施,虽然条件苛刻,酝酿出台异地高考政策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北京教委也在重点推进“小升初”入学办法改革,孩子们的“升学梦”因此有了新的曙光。希望新的政策可以透明、公正、规范,也希望孩子们不要为升学而困扰。

责任编辑:胡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