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和送行 吴彤

  • 吴彤 (吴彤)
  • 创建于 2013-06-13
  • 773

我与新和相识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时我们都是自然辩证法专业的硕士生。我忘记了是金吾伦老师还是邱仁宗老师,或者是查汝强老师带着他们两位研究生到北师大沈小峰老师这里来参加讲座还是讨论?那次我们相识,但是那次过去后彼此来往并不多。后来我毕业回到家乡工作,与京城的学术联系也不是很频繁。

与新和真正的交往始于2001年中国科学哲学第十届年会。第十届会议,本来由内蒙古大学承办,1999年前我在那里是哲学系主任。1999年8月我调到清华大学工作,2000年刘晓力教授也调到了北师大工作,因此,会议仍然延续了我的承诺,后来由清华大学、内蒙古大学、北师大等单位共同承办。协办的单位大概有十多个吧?!

这次会议让一个南方出生的学者,充分感受到蒙古草原的辽阔,领受到蒙古民族的好客与豪迈,新和教授会议结束在回京的火车上久久不能入睡,起笔一气呵成了“再造中国科学哲学新世纪的辉煌——第十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侧记”,他用“序曲”、“呈示”、“发展”、“再现”“尾声”记述了会议召开状况和他的感受。他呼吁,要参加会议的学者把蒙古族的豪迈、奔放和蒙古草原的辽阔、博大和壮美,铭刻在心,给新世纪的中国科学哲学和学人注入一股阳刚之气,以开拓中国学术的新未来。从此以后,新和多了一份似蒙古汉子的豪迈与柔情。

打那时起,我和新和交往越来越多,参加会议,论文答辩,评审材料,一起外出,交往中,发现他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学者,但绝不装腔作势。他为人厚道,由于多次参加内蒙古大学科学哲学点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多次参加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答辩、硕士学位答辩,我们甚至成为好兄弟。我们那次在内蒙古大学答辩席间把来参加答辩的学者按照年龄排过兄弟次序,新和是1955年5月17日的生日,我比新和年长,荣幸成为新和的二哥(新和位居老四);原以为他不像蒙古族学者那样豪爽,不喝酒,不唱歌;但是在好兄弟和好朋友面前,他放得开,经常会唱一段“草原夜色美”。那是他的保留节目,如今再也听不到他的发自内心、充满感情的歌声了!!!

此后,我们相互支持,清华这边,经常请新和过来参加答辩,开题和评审。新和每次来,都极为认真,提问到位,充分反映了他作为学者的严谨。

另外,我们的家庭之间也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我们曾经几次举办过家庭的聚会,包括黄瑞雄来京,带着女儿我们也曾三个家庭聚会。那时亲情、友情浓浓,其乐融融。

最后一次我们见面应该是今年三月末《自然辩证法通讯》编委会,他主持了会议,讨论了通讯发展。大家还一起吃了饭。最后一次通话是他临去世前的三天(5月10日),他约我参加他的学生论文答辩,我那时恰好因为母亲住院赶回呼市,不能参加他的学生答辩。没想到,这次通话竟成为绝音!从此两世隔绝。
 
                             相识三十载,
 
                             相知十余年;
 
                             谁知五八逝,
 
                             从此永诀别。

责任编辑:吴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