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都是值得抒写的个体——访国科大2011级记者团团长苏孟迪

  • 李晨阳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3-03-05
  • 501

这不是我和苏孟迪师姐的初次相逢,但却是我们第一次以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关系会面。“采访过那么多的人,今天我终于也接受采访了!”苏孟迪笑靥如花。在做过多年校园记者工作之后,她这次从一个询问者和聆听者的角色中跳出来,面对着我这个尚且青涩的“新晋”记者,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

现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与新闻传播专业的苏孟迪,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大学期间就把北大电视台“体育地带”栏目办得风生水起。她曾担任2011级国科大记者团团长,在新华社、《三联生活周刊》等多家知名媒体均有过实习经历。尽管如此优秀,当你看到这个外表优雅温婉、谈吐轻快幽默的北京女孩儿时,还是很难把她和“女强人”这个词联系在一起。

9岁开始决定写新闻

“你长大想当什么呀?”相信每个人孩提时都曾被这么问过。对此,当时仅有9岁的苏孟迪的答案是“当记者”。“班里大多数小孩儿都想当科学家、国家领导人什么的,我觉得我应该有个与众不同的回答。”苏师姐笑着解释道。也不知是仅仅为了标新立异,还是在心目中认为记者这个职业很光鲜,又或者只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总之,还在读小学的苏孟迪,从此与记者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苏孟迪从小便展现出过人的写作天分。小学二年级时便在“春蕾杯”全国青少年作文大赛中获奖,自此一发不可收,在各种作文竞赛中频有斩获。三年级时,她报名参加了少年宫里的一个 “小记者班”。虽然培训班主要侧重于写作能力的培养,她还是从一些参观和采访活动中对“记者”这一职业有了一点初步的认识。当时,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小记者班”的老师为每一个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的学生颁发一张“小记者证”。小孟迪得知后,就开始很“虔诚”地为之努力。她一丝不苟地写了一篇长长的有关小发明的文章,投稿给当时在小学校园里非常流行的《星星火炬报》之后便开始满怀热望地等待自己的“大作”变成铅字。文章最终被发表了,只不过篇幅大幅缩水,可怜巴巴地挤在报纸的中缝里。“连豆腐块都算不上,顶多是豆腐丝。”这篇“豆腐丝”带给小孟迪的,不只有15元稿费和一张被含蓄地形容为质朴的小记者证,更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荣耀感:“这是我人生的第一笔稿费,虽然只有15块,但是跟妈妈去邮局领取稿费时,真的觉得特别光荣。那张记者证,我那些年总是保存着,一直没弄丢过。”

在她9岁那年的学雷锋纪念日,苏孟迪居住的社区里来了一群人民解放军为居民维修家电。小孟迪敏感地抓住了“新闻点”,自觉地跑去部队里采访。在场的军官热情地接待了这个可爱认真的小姑娘。“现在我还能想起当时紧张的样子,都不知道自己当时的胆量是从哪儿来的。”苏孟迪说。现在回想起来,这仍不失为童年一个趣味盎然的小插曲。

“我自豪的不是做了多少事,而是把想做的事都坚持了下来。”

儿时一句无心的“想当记者”,竟真的成了苏孟迪奋斗的方向。高考填报志愿时,她填报的每一所学校,第一志愿专业都是新闻系。

然而,一心想进新闻系的她,却意外被北京大学韩语系录取。在这样的境遇下,很多人都会选择“既来之则安之”,但苏孟迪在韩语系学习了一段时间后,还是认为应当遵从自己最初的理想。大一时,她积极地旁听了很多新闻系的课程,并在第一学年末参加并通过了转系考试。虽然以她的成绩完全可以直接从大二念起,但是认真严谨的苏孟迪最终选择了降级转系,从大一开始,从头攻读新闻系的课程。

离开北大,苏孟迪来到中国科学院大学读研,读的依然是她最爱的新闻传播专业。“可能我太笨了吧,认准了一条路就一直走下去,头也不知道转一下。”

与那些“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霸不同,苏孟迪的业余生活被各种学生活动和社会实践装点得丰富多彩。在北大电视台,从小部员做起,一步步成了独当一面的“体育地带”栏目制片人;来到中国科学院大学后,她又当选为国科大记者团团长。此外,她还参加过多种实习,走访了许多地方,结识到各色人物。

“我自豪的不是做了多少事,而是把想做的事都坚持了下来,”苏孟迪说道,“我见过很多学生,他们什么事都做过一点,但是没有一件事情能做到有始有终。”而对苏孟迪来说,小到硬笔书法这样的业余爱好,大到“记者梦”这样的终身理想,她都一直在执着地坚守着。

2011年7月,苏孟迪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毕业典礼上,北大校友、也是苏孟迪最喜欢的记者之一的张泉灵为毕业生致辞。张泉灵的一段话,让苏孟迪深受触动,在记者团竞选大会上,苏孟迪还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竞选格言:“如果,你考大学时选的专业不是你喜欢的,而是你父母喜欢的;你的选修课不是你喜欢的,而是拿证多、学分好得的;你求职不是挑你喜欢的,而是待遇好的,请问,你选择时从未拿喜欢当事,凭什么你会从事喜欢的职业呢,并且成为终生的事业呢?凭什么呢?成功不等于名和利的相加,成功是你内心的一个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你会无怨无悔,并且无比快乐。”选择自己喜欢的,并执着坚持,这也是她个人经历的真实写照。

现在研二的苏孟迪兼任着国科大思想政治讲座的助教。有一次,苏孟迪刚从河北老家返校,车马劳顿更兼身体微恙,低烧不退,腹痛难止,却还坚持着完成了当天的助教工作。“那是因为那天上课的孟建伟老师是我最喜欢的老师之一。”苏孟迪解释道,“我欣赏孟老师,不仅因为他能把原本枯燥的哲学课讲得妙趣横生,也不只因为他是很可爱的老师,更因为他是我所佩服的那种有理想就坚持走下去的人。”我从苏孟迪的讲述中了解到,孟建伟老师原是数学系出身,但因为热爱哲学,不仅“由理转文”,还放弃了一些令很多人羡慕的职位,成为了一名哲学教授。“如果是我,我可不敢保证一定能经受住待遇好、地位高的诱惑。”苏孟迪这么自嘲道。尽管如此,我还是从她的经历和她对孟老师的敬佩中,看到了这个年轻姑娘文弱外表下内心的强大和坚定。

满载回忆和感动的国科大记者团

苏孟迪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就读科学与新闻传播专业,因而刚一开学就被默认为国科大记者团的成员,并被委派了一项硬性采访任务。新手受命,谁不想出师告捷?就在大家都跃跃欲试想要采访到某位大领导的时候,苏孟迪却选择从“小人物”入手,观察并走访了新生、门卫、清洁工等人群。一次,她偶然看到一位长者正在给开学典礼上获奖的优秀生讲解奖章的设计内涵,猜想这位长辈应当是奖章设计者,便上前采访。采访结束后,当她问及长者的职务头衔时,才惊讶地得知这就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副校长马石庄教授,误打误撞却采访到了重要的校领导,苏孟迪圆满地完成了她在记者团的第一次任务。

在这次经历鼓舞下,苏孟迪满怀热情地参加了记者团的竞选,并以近乎全票通过的绝对优势当选2011级记者团团长。中国科学院以浓厚的学术氛围著称,学生能投入到社团活动中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苏孟迪起先也担心过,认为要把记者团成员有效地组织起来可能会很难。但令她感动的是,每当有任务有困难时,总会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帮助。今年国科大举办暑期学校时,2011级记者团的工作期已接近尾声了,很多成员也已经离开校园,回到了各自的研究所。在这样的形势下,还是有十多名记者团成员自愿为暑期学校做全程报道。这次活动被证明非常成功,一批数量多、质量优的稿件成就了该届记者团的华丽谢幕。

讲到这里,苏师姐给我看了一条她珍藏在手机里的短信。这是中秋节的时候,记者团成员张道勤发给她的:“我喜欢记者团,喜欢团长你。永远的团长,节日快乐。”苏孟迪说,“在记者团这一年,收获最大的不是得到了多么宝贵的采访机会,而是认识了这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一年的同舟共济,协力奋斗,苏孟迪在国科大记者团不仅得到了锻炼、成长,更收获了宝贵的友谊。

每一个人都是值得抒写的个体

在新闻写作的诸多题材里,苏孟迪最偏爱的莫过于人物专访。担任记者团团长的这一年,她采访过国务院新闻办前主任赵启正,也采访过家喻户晓的农民歌手“大衣哥”朱之文,更采访过送奶工、保安、路边摊老板等无数小人物。“我喜欢写人,因为他们告诉我不曾听过的故事,让我见识到我无法经历的人生。”

大学毕业后,她曾有为母校北京大学写一系列“人物志”的构想。在她的构思里,“人物志”的覆盖范围应当是上至北大校长,下至煎饼摊阿姨,兼容并包。虽然“人物志”尚未出炉,但这一设想体现出苏孟迪作为一名记者,对个体“人”的关注和关怀。

“每一个人都是值得抒写的个体”,这句话是本次采访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也是苏孟迪一直珍藏于心的职业信念。采访路上故事很多,最令人挂怀感动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厚谊。

大学期间,苏孟迪曾经有一次随团去湖北英山的农村进行调查采访,无意中认识了一对老夫妻,他们的子女背井离乡,不在身边,老俩口靠吃低保维持生计。老爷爷长期卧病在床,老奶奶既要照顾丈夫,又得靠收破烂补贴家用。调查团来到他们家中时,这些城市里长大的孩子第一次知道了“家徒四壁”的真正含义。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老爷爷始终躺在床上,一次也没有起来过。这一幕深深触动了这些学生,他们主动捐款募资,最后为两位老人筹集到了五百多元钱。这笔听起来并不丰厚的钱对老俩口来说却是已经接近一年的生活费了。“我们离开那里的时候,老奶奶坚持追到路上来送我们,一直送出了好几里路……”时隔数年,苏孟迪谈起这段经历时,语气神情里依然饱含感情。

在苏孟迪的QQ好友评价中,我注意到这样一条:“天生传奇”。聆听苏孟迪的故事,我终于理解了这句评价的含义。苏孟迪说:“这些所谓的传奇,其实都是人生中的点滴经历,我相信每个生命都是一段传奇。我珍惜自己的这些经历,因为有了它们,我的人生才完整;我也愿意记录别人的经历,所以我爱记者这个职业。”

 

记者手记

我是在第一次参加国科大记者团会议时,结识苏孟迪师姐的。那时她的独特气质就让我深受触动:也许真的是足够优秀的女孩,才能这样人淡如菊却又引人注目。当得知自己有机会采访苏孟迪师姐时,我感到非常欣喜,而我们交谈的短短一个多小时,更给了我欣喜之外的许多收获。与其他采访对象不同,苏孟迪师姐于我,既是经验丰富,能传道授业的“前辈”,又是能一起说些女孩儿们“私房话”的朋友。在这里,我想为苏师姐送上最真挚的祝福,希望她能在今后的人生中邂逅、经历、创造更多温暖绚丽的传奇。

责任编辑:李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