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科技自主创新】关于研究生自主创新的三点思考

  • 张雷
  • 创建于 2006-03-21
  • 3488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的规模地不断扩大,在提高了数量的同时,如何提高研究生的质量,促进我所研究生教育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成为我们每一个研究生培养的关键问题。本文从体制创新,思想创新和能力创新三个方面探讨了关于学生自主创新的思考。最后对于研究生这支活跃在产学研前线的重要力量提出了成长自己创新社会的努力方向。

    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的规模地不断扩大,我们所内的研究生数量也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在提高了数量的同时,如何提高研究生的质量,促进我所研究生教育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成为我们每一个研究生培养的关键问题。而研究生创新能力训练和培养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因而对于我们每一个在读研究生而言,以自主创新为基础,不断改进思维模式,积极创新,树立研究生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尤为重要。 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已将自主创新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层次加以强调。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是很多科学界人士一直思考的问题。 

    一、关于创新体制

    进行自主的创新式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的,在没有任何科技力量基础的情况下,无从谈创新。只有认真学习,借鉴和吸收先进的思想和技术并转化为自己的有特色的东西,然后才能进行原始的创新,一直到完全的创新,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作为今后15年我国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并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发展新目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将成为“十一五”期间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国家的创新是在现有体制和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扬弃(个人观点),同样要结合现有国情和受到生产力条件的制约,更不能抛弃传统的勤奋、诚实、团结的美德。在好多文章中看到体制创新的重要性,应该承认确实存在着限制创新的体制性因素。极少数人拼命的不择手段弄文凭,评教授,评博导,甚至院士。而评上以后却不再引领学术工作,像明星一样到处展示自己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好多不知名的学校也以高薪”引诱”,以本校有多少院士教授等等为荣。其实在学术上做出的成绩只有在学术上受到尊重就够了,不要和金钱名誉成任何关系。有个同学的妹妹在北京某著名高校读经济学博士,其导师,一位经济学家笑谈假设一年内百分之多少多少的经济论文不发表的话,中国的经济照样飞速发展。不恰当的衡量标准确实会造成科技研究上的急功近利,甚至学术腐败现象。不敢说只有一个黄禹锡在造假吧?至少有人剽窃论文获研究成果已经见诸报端。 2005年12月1日在中国政法大学“法治中国”论坛上政法大学主管科研的校长——张保生教授谈到,“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师目前有28万人,每年有19万篇论文的产量,这么多的论文,应该是个泱泱论文大国了。但大家可以随便在这十几万篇论文中找几篇来翻翻,看看注重引证的又有多少。大家想一想,这十几万篇论文产量很大了,但它们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了我们的综合国力呢?并没有提高多少。”

    当新的历史使命出现时,我们呼唤催生新的历史使命的体制条件。所以我们要首先解决体制中不利于于创新的因素,完善研究生创新体制和创新文化。

    二、关于创新思想

    体制的创新给予我们创新的外部条件,而要想创新还需要思想上的创新。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建立。哲学家查提尔说过:“当你只有一个点子时,这个点子就再危险不过了。”没有创新的意识和思想,就没有创新。研究生参与的项目和课题,不再单纯地拘泥于某一个学科和技术领域,更多的是机、电、自动化、智能化的融合。这种多学科交叉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不同学术思想的交流,不同思维方式的交换,从不同的角度研讨共同的主题,拓宽了学术思路、方法和手段,同时使许多创新的思想在在这种学科交叉的实际问题攻关中萌生。

    导师领导下的实验室和所内的学术交流是提高我们创新能力的根本,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学术底蕴的积淀,多年的项目经验,产、学、研的结合,更容易在使我们激发思维模式的同时,站在学术领域的前沿,关注科学发展的前沿问题,特别是在学术界尚未形成共识问题的讨论。在技术领域的创新思想的培养,还应该打破思维定势,不墨守陈规,一个半满的杯子,也可以认为它是半空的,关键是思维角度的不同。创新思想使我们成为创新主体,在相应的学科内还要突破专业限制,学科限制,项目限制和课题限制,多角度的融合问题。TRIZ理论的发展已经使得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章可循。比如,头脑风暴法,质量功能展开法,试错法等创新方法的使用能够帮助我们突破思维障碍,打破思维定势,以新的视觉分析问题,进行逻辑性和非逻辑性的系统思维。以新的方式来解决现有的问题。

    三 关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与高校相比,我所的研究生更有机会担负学术性和技术型的重大课题,创新能力在完成这些项目中显得更为重要。我认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其实是研究生素质培养和能力训练的结果,是专业知识学习,前沿问题解决、跨学科问题的综合解决、人际关系、就业能力和学术道德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学习好不等于有创新能力,只会动手不会抽象到理论高度也不是一个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体现。创新能力也不能单单从他发表了多少论文和申请了多少专利来衡量。成才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意成人的培养。学术诚信,绿色科技、以人为本,团队协作等等都是我们不能丢弃的良好美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究生在深入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参加多种所内组织的社会活动,特别是多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研究生在毕业后要面对社会,要做复合型有用人才,就不能老是拘泥于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项目。由于具体的分工协作。,每一个具体工作其实是非常窄的一个小方面,孤立地去探究就限制了创新能力的发挥。记得导师说过研究生要在某一领域有深度,还应该有很广泛的知识面。在吸取各领域精英的成果的同时,敢于怀疑,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想法、新方案;要培养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相应的引导加上对于创新成果的激励,比如,对在一定等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有创新成果的研究生给予精神和一定物质奖励,也是所内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具体有力措施。有针对地为研究生的科研提供好的仪器设备及实验环境,甚至专用经费支持,会更加直接地从数量和速度上推动创新成果的出现。

    前几天举行的2005年度优秀研究生和优秀研究生干部表彰大会上,王所长说我们研究生队伍是我所知识创新工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创新二期阶段所作出了重要贡献。胡锦涛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也指出,“我国科技界素有心系祖国、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应该做自主创新的先锋,做拼搏奉献的楷模,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光辉业绩”。作为我们这些有幸投身科技界的未来精英,作为一支活跃在产学研前线的重要力量,我们唯一的选择便是成长自己,创新社会。

    (作者:张雷,中科院研究生院2005级博士生,培养单位为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
责任编辑:张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