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学习体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 王婷婷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 创建于 2007-12-18
  • 5174
      前段时间,网络上曾流传这样一则帖子,名为《80后的尴尬》,内容如下:
        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
        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
        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
        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做。
        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也是分配的;
        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
        当我们没找工作的时候,小学生也能当领导的;
        当我们找工作的时候,大学生也只能洗厕所的。
         ……
       一时,80后的一代产生了强烈反响,网上怨声载道,责怪声四起,很多人忿忿不平,更多的人显得无奈而伤感。我恰好是经受了这些典型事件的80后,我也深深的感到了一种压力和怨气。回到家中,向父母转述了这则帖子,自然也狠狠的抱怨:“我怎么这么倒霉啊,生在这样一个破时代,生不逢时,什么好事都轮不到我,什么坏事都让我赶上了。要不是你们辛辛苦苦积攒了几十年,真不知道我这学怎么才能上下去,更不要说将来找工作、结婚买房要花多少钱了!”
出乎我的意料,听了我这番抱怨,父母并没有附和我的抱怨,也丝毫没有感觉他们吃了亏,花了冤枉钱。不仅如此,具有超过30年党龄的父母在晚饭后给我上了一堂教育意义深远的的现实党课,让我深受感动和启迪。
      当我们上小学的时候,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刚刚开始不久,一切的建设和政策、体制刚刚上轨道,可以说当时我们的国家、社会也在“上小学”,在不断学习和摸索经验。随着改革和实践,各项制度、政策体制在不断变化,不合理的不合时宜的制度政策、体制就必须改变,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党和国家一向是以人为本,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重心和目的。在改革的进程中,最终目的是使大多数人受益,但不可避免的会损害一些人的利益。如果不是国家不断改革,实行惠民政策,我就不可能享受到从小吃喝不愁,生活日新月异的幸福生活。有得必有失,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纵然我的生活越来越有挑战,但这正是新世纪高素质建设人才的要求。父母告诉我,不能改变社会,必须学着去适应社会,否则就会被社会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必须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培养自己成为社会主义高素质建设人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人心。必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任何价值观念都根植于社会实践尤其是现实生活之中。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和变化不仅在经济、政治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也在我们学生身上产生了一系列影响。这些影响既有利于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特别是随着他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的明显增强,在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表明,社会越是分化,就越需要社会整合。同一社会虽然可以有多个层次和多元并存的思想价值体系,但国家层面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意识形态应当是共同的、一元的。尤其是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问题上,更要从指导思想的高度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层面对学生进行教育、统领和引导,必须确立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借以统一思想和行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我们学生作为充满理想、活力和激情的群体,容易接受社会和谐必须共同遵守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不易全面理解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处理来实现社会和谐与融洽。事实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以科学发展观和公平正义的原则去解决市场经济带来的矛盾,才能以对人类未来文明和后人负责的态度去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才能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要求去解决人的生活方式中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矛盾,更好地形成社会的文明道德风尚,同心协力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不但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且强调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求同存异、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使广大青年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坚定我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促进整个社会的团结和稳定。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具有极大的超越性。“以人为本”思想蕴涵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当代中国人文意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历史互动过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的和谐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的和谐发展,首先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在和谐发展的社会中才能实现。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高素质的建设人才。随着社会发展到了目前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人才取代了物质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在全党注重知识,注重人才,全社会知识层次已大大提高的大环境下,全面提高人民素质,已成为当前形势之所趋。而要提高人民的素质,首先就要提高人民的知识和学历层次。我们研究生是国家花费巨大代价培养出来的具有高学历和专业知识基础的人才,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我们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培养自己成为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现在,正是国家需要我发挥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时期,“不抛弃、不放弃”,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看见自己和众多同龄人在建设的舞台上奋力挥铲,祖国的未来一片光明。
      感谢党、感谢父母,我的思想轻松了,目标明确了,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前方的道路漫长却洒满阳光!
责任编辑: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