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行时】两段式培养:博三的期待,研一的困惑

  • 党委宣传部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06-11-21
  • 6912
 

 1.


    “我今年只能送自己的同学了,自己至少还得一年才能把接手的课题'搞定’。” 谈起什么时候能毕业,陈懿唉声叹气地说。

    陈懿是中科院京区生物口某研究所的三年级博士生,作为硕博连读生的陈懿,对自己几年来的科研生活感慨颇多。

   她说,自己目前做的课题牵涉到的知识,以前都接触得不太多,现在做课题很犯难,文献看不懂,一些专业名词也不明白,更不用说有什么实验思路了,看着课题组的同学积极地提问题,想方案,“自己尴尬死了。没有办法,只能加夜班补了,但还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最难忘的就是一个周末,同组的同学说好一起去吃海鲜,自己当时正在看《生物化学》,快看完了,本想那个周末赶快看完的,就随口说了句:“哎呀,我《生物化学》还有几十页了,下周吧。”大家当时都愣住了,以至于后来这成了实验室的笑料。

    陈懿说,他和同学之间的这种差距是在研一的时候拉开的。“因为《生物化学》是我们研一第一学期的基础课,也们这一组最基础的学科,就像我们学英语得先学会26个英语字母一样。”

    半年之后,陈懿的基础知识才差不多补回来了,但毕竟不如别人一点一滴的积累消化的透彻。最重要的事,这半年因为自己不懂,别人讨论时自己也不敢贸然发言,以至于使原本开朗的自己变得沉默寡言了,也打击了自信心,对以后参与课题讨论也产生了影响。

    最明显的一例就是,有一次大家在讨论一个催化反应的动力学问题,做了很多次都是零级反应,但以往的实验结果和分析表明应该是一级反应,陈懿一下子就想到可能是初始浓度太大的缘故,但看大家讨论半天都没结果,谁也没提出这个问题,就想肯定不是因为这个吧,要不大家早想到了,于是就没提。大家分头找了好多资料,问了导师之后,才明白是初始浓度不同的原因。陈懿说,她当时真是想一头撞死算了:因为自己的胆怯,课题组浪费了一周的宝贵时间。

    这几年做课题也不是一无所获,但基础知识不够夯实,很难写出高水平文章,眼瞅着要毕业了,还没有发一篇核心,自己都觉得说不过去,没办法,再干一年吧,陈懿说,“如果再来一次,我一定会好好学习,把《生物化学》等基础课嚼烂吃透。”
 
    2.

    田波也是三年级的硕博连读生,但是她与陈懿不同——现在马上要答辩了。对于研究生这五年,她还是比较满意的,不论生活还是科研。

    一提到研一生活,田波马上精神起来,“真的很感谢教她基础课的那几位老师,是他们给了她飞的翅膀,从他们那里她不仅学到了基础知识,还掌握了一些常用的实验技术,形成了正确的实验思路。”这一切使他以后的科研工作极为顺利。

    提及选课,田波笑了,说那时同学们都在打听哪门课好过,哪个老师给得分高,课选了改,改了选。她没那样,觉得还是得学点有用的,就给导师发了封E-mail,问了问自己以后要做什么课题,征求了导师的意见,最后导师给建议她选两门学位课,她自己又以后的课题选了两门,体育、艺术等素质拓展方面也适当选了些。现在回想起来研一的生活真是充实而有趣。

    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类似田波、陈义的故事很多。这些故事,都折射着研究生们多彩而曲折的科研历程。

   3.

    2006年11月20日中午,记者在BBS科苑星空站看到,一位“走过玉泉一年”的同学发表自己一年多来的“感觉”,他说:回到所里之后,确实发现我们需要一些基础课,需要一些和科研结合的课程,不能和导师的脱离,需要和专业老师的交流。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学,那么你才能得到你要的,而不是上了课也没有任何想法和感觉!” 这位同学说,在有些基础课是很无聊的科目,同学们听着这些课,“只能是云里雾里,大家飘飘鼾声”。

    对这位同学的看法,有人提出置疑:“不赞同你的观点。可能各个所的情况不同, 我研究一的基础课,很多都是请本所的老师上的, 回去后对实验很有帮助。而且我比较喜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这种教育方式, 各个所的学生都在一起,也可以相互交流。”

    另一个同学说,自己对“走过玉泉一年”同学的说法不能苟同,他说,“不同的学生基础不同。尤其是在中科院,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人人都有自己的情况,学校开课只能从学校全局去考虑。”

    这位来自物理科学学院的同学说,我们都已经是研究生了,应该有充分的自学能力。没有基础课,大可以自己去找书找资料自学,不要任何不明白的地方都要等老师来讲。物理学院的课都是比较难,都是需要花不少时间和精力才能学好的,“我研一时睡觉吃饭以外的大部分时间除了上课,就是在自习。而且还有很多比我更用功的人。对我们来说,研究生第一年绝不是浪费时间的。”

    …… ……

 4.

    这些闪现着思辨火花的讨论,主题就是对中科院研究生院“两段式”培养模式的不同看法。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实行“两段式”培养方式,第一年学生要进行集中学习。这给与导师处于异地的研一学生带来许多困惑,像如何选课,如何对待基础知识的学习等,在这期间导师不在身边监督,尤其是京外培养单位的学生。选课时有些学生为了好过,不考虑以后的科研需要选了一些容易学的课程,这导致他们在做科研时基础知识不足,处处被动,很长时间进入不了状态,最终不能按时完成科研任务,无法按时毕业。那么这种“两段式”培养的问题真是无法解决的吗?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所长王涛研究员对此提出了很好的方案:一年级的硕士生和导师不在一个城市,沟通不太方便。但现在网络、通信都比较发达。比如,学生选课时给老师发E-mail、发短信,这些都是很好的沟通方式。

    【记者评述】:笔者本人也是刚刚走进中科院的大门,刚刚经过一次秋季选课,深切感受到研一学生对选课的不同态度,大多数同学都是在征求了导师的意见之后,决定的选课科目。但还是有些同学觉得学分修够就OK了,上课不可能学到什么有用的知识的。更有甚者,有人说,师兄师姐说的,研一在研究生院就是要好好玩的,要不以后回所就没得玩了。抱着这种想法,自然不能好好学。

    对比故事中两个博士生,不难看出,研一这一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至关重要。一年级的同学在选课时,要利用各种途径积极和导师沟通,搞清楚自己以后要做什么,选课时有的放矢,多修些与自己课题有关的学科。学基础知识过程中要更加刻苦些,尽量多掌握一些相关的基础知识,看些相关的论文,做到对将来研究方向,这个领域的最新动态,最新进展有基本的了解。这样,做课题时就会顺利些,论文才能及时完成,才能及时毕业。

    总之,对于中科院研究生院的硕博连读生来说,研一有着选课、适应等诸多困惑;而对于三年级的博士生来说,早日完成学业、开拓未来的事业成为他们的期待。面对这些困惑与期待,希望更多的研究生们更好地把握自己。(文中所述同学为化名)

    (研究生记者团 王建华)
责任编辑:党委宣传部 研究生记者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