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与招聘:谁为难了谁

  • 魏娜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3-03-05
  • 724

又是一年就业时!对于许多面临毕业的大学生而言,这个冬天显得有点寒冷。

正值11月初,大四的课程已基本结束,许多大学生陆续走上了应聘及实习的征程。于是去网站下载各种简历的模板,把自己仅有的一些成绩码写在一张薄薄的A4纸上。当得知自己心仪的单位已有N个人投了简历时,心里着实感觉到沉重,其中还要防范“拼爹”等现象,各中压力不言而喻。

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专业数据机构麦可思公司最新发布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里,有将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而这当中10多万人选择“啃老”;即使工作一年的人,对工作的满意率也只有47%。与此相伴的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那就是现在许多用人单位招不到人。一方面企业需要更多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却是不断上升的大学生待业人群。我们不禁会问:是如今大学生能力水平不够?还是学生们不够用功?抑或专业不对口?显然,这不是“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于上青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近十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开始成为话题,年复一年被各界热议。十多年过去了,问题越积越重。招聘会上人满为患、水泄不通的场面,以及几十人竞争一个岗位的场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不断扩招。笔者本科期间的宿舍,格局两室一厅一洗漱间一厕所。据学长讲,之前住12人,我们入学时增加到每室住8个人,总共16人。客厅摆放16张书桌供学习之用。笔者本科毕业后宿舍迎来了新的客人,客厅也安排了8张床,两室分别住6人,总共20人,比十年前增加了近一半。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但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岗位却没有明显增加,在经济学上是典型的供大于求,这种“人才通胀”必然导致人才贬值,此时如果仍然以以往的职业诉求来求职,必然遭遇就业难的尴尬景象。

其实,高校扩招只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结构性问题也不可忽视。大学生希望就职于经济发达地区,然而这些地区的大型企业由于改革分流等原因并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因此造成了就业难。从教育体制方面来讲,高校未能将教育和市场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目前,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离企业的岗位要求还有一定差异,使企业在招聘时难以甄别人才的优劣,只得以“证书”作为考量标准。企业千挑万选招聘到大学生之后还得花大把精力和时间去培训。与此同时,追求利润的企业还设置了诸如工作经验、性别等障碍,这些条条框框像筛子一样将大批可造就的优秀人才拒之门外。当然,大学生作为择业主体,心态也尤为重要。我们是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人,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择业上多数希望到环境舒适、轻松、待遇丰厚、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不愿在生产一线。由于缺乏吃苦精神,就业观念陈旧,择业定位偏差,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更加突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观念不断更新,学历、学位已不再是衡量人才的标准,一个人具有的学历、学位只能说明他相应的学习经历,不能代表他真正的能力。所以对大学生和学生家长来说,应当清醒地认识当今的社会形势,明确就业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而后才是事业的发展问题。

除了老生常谈的就业难问题,在每年的人才市场上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与就业难相对应的“用工荒”,这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现象。

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中国特色的用工现象

就业难是指我国就业压力巨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象。而用工荒是指工厂工作人员不够用,却又招不到工人,劳动力供小于求的现象。“用工荒”和“就业难”,表面上看是一个悖论,既然有用工荒,就不该有就业难。但实际上,中国发展速度非常快,工业生产规模扩张快,对劳动力要求的变化快,劳动力对收入预期的增长同样很快,而社会却无法平衡这几个“快”字,因此就业难与用工荒就相伴出现、相悖而生了。

用工荒:大学生不是农民工

作为人口世界第一的大国,出现用工荒似乎是不合情理的。但仔细分析后发现,出现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最初,用工荒主要出现在农民工身上,在人们的眼中,农民工就是廉价劳动力的代名词。但是,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用工荒不仅出现在农民工身上,在刚毕业的大学生身上也有体现。笔者也曾参加过几场招聘会,发现大型国有企业摊位前排起了长龙,中西部地区、艰苦行业的企业以及中小企业却无人问津。大企业人满为患,小企业却遭遇用工荒。因此,人们在讨论用工荒时常常把大学生和农民工类比起来,但是,大学生不是农民工!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大学生和农民工这两类群体。农民工出身于农村,有一定的经济来源和稳定的家庭生活,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上岗,长期的农业劳动使他们练就一番吃苦耐劳的坚强品质,对于工厂来说是性价比极高的。而且,由于城市和农村收入的差距,虽然在城市拿着最低的工资,但却比种地高很多,因此他们的积极性往往也很高。更形象一点来说,他们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来城市打工不过是在农闲时“挣点外快”而已。而大学生们经历了长期的学习和奋斗,自然在择业时有着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而且,大学毕业生年龄多集中在23岁左右,他们刚刚走出校门,没有工作经验,对社会分工和结构也不是很了解,相比于农民工,他们没有经济基础、没有稳定的家庭,连那一亩三分地都没有。因此对于他们来说,相比于大企业,小企业稳定性差,不是可以值得服务一辈子的理想单位,而且,小企业无论是薪金待遇还是社会地位都达不到大学生的期望。择业很有可能决定未来的人生状态,正值奋斗的年纪,谁也没理由不到大企业试一把。于是,国有企业、外企人满为患,小企业却门可罗雀。所以,单从这两个群体来看,大学生对职位的定位应该是合理的。但是在人才资源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这种合理的要求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就显得有些不现实。

本质上,大学生用工荒和民工荒是现阶段不同职业需求的结构性失衡造成的,但不可一概而论。大学生不是农民工,用人单位不能拿对农民工的要求来对待大学生。那么,大学生们又真正将自己区别于农民工了吗?

这些年,一些需要高端知识技能的企业竟也抱怨招不满人,一些企业提供年薪10多万元的技术岗位也招不到合适的人。这又是为什么?企业管理人员说,这些职位需要较高的知识技能和专业背景,有经验的员工本就稀缺,刚毕业的大学生虽有专业背景但能力不足。大学生不是农民工,我们常常在择业时这样标榜自己,但在实力上,又有几成人敢理直气壮地说自己“不是农民工”呢?人才总量不断上升,但人才素质却止步不前,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又一个大问题。

人才需求呈金字塔状,基层人员需求量最大,这也是廉价的农民工劳动力不断获得青睐的主要原因。然而,需要高素质人才的职位,高校却不能为市场交付足够的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教育体制的缺陷。

用工荒是一把双刃剑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用工荒虽然反应出中国产业链的弊端,但也有其有利的一面,造成用工荒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薪资待遇,用工荒的出现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提高工人的薪水和福利,使得“廉价劳动力”不再廉价,这也将改变劳动密集型企业为赢得最大利益而不顾员工利益的生产模式。出现用工荒现象最应该反思的就是企业,企业追求最大利益固然没错,但调整产业结构迫在眉睫,不应该一味地为了发展而发展。另外,靠企业独立解决问题也是不负责任的,调控部门也应积极介入并引导。其实,人才过饱和现象只是局部的,并且存在地区与行业差异,面对生存的压力,必然会有一部分人才转投并不热门的中小企业、生僻行业和地区,甚至于创业。这无疑会促进人才资源的平衡分配,有利于我国各地区、各行业的平衡发展。而宏观调控的积极参与,必然会加速这一过程的实现,如今炙手可热的“村官”就是例证。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须着力于根本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在于切实促进经济转型,实现国民经济从以传统制造业和农业为主,向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通过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的转型,从而大幅度提高经济体对脑力劳动者的吸纳能力。只有这样,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政府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时首先应该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制度的配套改革,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

在教育体制方面,也应该优化结构。如改革高校课程设置,设置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的专业,调整专业结构,与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增加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的招生数量,对社会需求少的专业减少招生数量。另外,可以开设实践课程,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与企业合作,把学生到企业实践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于就业主体大学生而言,一方面要珍惜在大学的学习时光,学有所得;另一方面,也应改变观念,放低身段,放平心态。走进象牙塔后,许多大学生想捧到金饭碗,总盘算着高薪、社会地位高的岗位,边远地区脏、累、苦的行业却少有人问津。大学生可以先选择较低职位或者福利并不如预期的职位作为自己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在有足够的历练和经验后,再考虑更好的职位。平稳过渡后,再谋求发展,就业自然也不成问题。

从某种角度看,用工荒和就业难,最后都指向一个问题,那就是加快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迅速从劳动力密集的加工业跨越到资金、技术、人才密集的新兴产业。这样,用工荒和就业难这两大难题才能同时破解,从而形成真正的双赢局面。

责任编辑: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