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焱 把荒野之美带进课堂

  • 李晨阳 郑林娜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3-02-28
  • 469

她是一位有故事的人,若要将她的职务一一列举的话,长长一串令人肃然起敬: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中科院动物所学科交叉研究促进中心主任,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工作组和课题组协调员,国际动物学会秘书长……此外,她还曾担任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中国项目部主任——她就是解焱老师。

解焱,这个名字总是与许许多多美丽而珍稀的濒危野生动物连在一起。她领导开展的藏羚羊、马可波罗羊、东北虎、扬子鳄和斑鳖等濒危物种的保护工作,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和高度赞誉。

近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楼教一阶,记者有幸采访到了开设《生物多样性与保护》课程的解焱老师。

从事自然保护工作,这是一种信仰

每一个和解焱打过交道的人都会很快感受到她对大自然、对动植物的一往深情。当问到这份热爱从何而起时,她答道:“我出生在大凉山,在山里长大。大山中的自然环境对我的爱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周末,我常到山里去玩,采野花移栽在院子里,捉小甲虫回家。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高中时的解焱成绩非常优秀,数学老师希望她在数学上继续深造,物理老师则认为她适合钻研物理。但是出于那份对大自然的热爱,解焱的理想非常坚定。她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没有征求家长和老师的任何意见,“自作主张”地在志愿表上填满了动物学、植物学、地质学、考古学这些专业。1985年,她如愿被南京大学生物系录取。

很多人认为,野生动物保护不是适合女性从事的职业,现实中也有不少女生基于现实考虑放弃报考宏观生态学专业。但是解焱却从不觉得自己的职业是个苦差事。“可能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运动,喜欢大自然吧。”她笑道,“我特别喜欢往外面跑,不喜欢待在办公室里。人们都说野外工作辛苦,我倒觉得天天坐办公室更痛苦。”

谈起自己的野生动物保护事业,解焱更是充满了自豪和深情:“我做事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尽可能达到我力所能及的,对自然保护工作,我将尽力作最大的贡献。这是一种信仰。我前些年一直致力于珲春地区东北虎的保护工作,以后还会继续这个项目。我很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里把东北虎种群恢复起来,成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一个成功典范。”

最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这门课,自2002年在国科大开设以来,十年来从未间断。这个学期,记者慕名选修了这门课程。在课堂上,像记者这样的“蟹粉”为数不少。一位观鸟爱好者顾同学说道:“解焱老师在我们的观鸟会里很有声望,给了我们很多指导和帮助。”记者还注意到,每次上课这位同学都会坐在第一排,非常认真地聆听老师的讲授,有时还会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解焱的课程特色体现在考核方式上,既不是传统的闭卷考试,也不是开卷考查。《生物多样性与保护》这门课的最终成绩由四部分组成,除了常规的考勤外,其余三项分别是:物种观察日记,相关文献阅读及编写摘要,小组辩论或个人演讲。以物种观察日记为例,每个同学需要观察十种以上北京本土野生生物,拍照并记录它们的学名、分类地位、物种特征等。当有学生抱怨这个任务有点难以完成时,解焱笑着说:“布置这个作业是为了让你们出去玩呀。”

从10月中旬开始,解焱在每周的课上都会请几名学生上台演讲或是就一些生态保护方面的热点话题展开辩论。学生自主选择的演讲话题覆盖珍稀物种的保护、自然保护区的宣传、动物保护的保障等方面。这个课程环节为很多热衷于野生动物保护的青年志愿者提供了交流和宣传的平台。一些同学身为“急救南岭志愿者小组”、“两栖爬行动物保护协会(CSAR)”等公益组织的成员,借课上演讲的机会向更多的人宣传他们的活动,其他学生对他们的活动也纷纷表示关注与支持。

谈到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上课和考核方式时,解焱阐述了她的教学观:“学习,不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方法。我喜欢鼓励学生参与讲课,而不是只由我一人向他们灌输知识。一方面,学生在组建团队、查找资料、制作课件、上台演讲的过程中,学习、组织、合作、表达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炼。这样他们学到的可能会比我整堂课上所讲的内容还要多。另一方面,学生听自己的同学讲课,会有一种新鲜的、不一样的感觉。而且,有些同学讲的东西,我还真讲不出来。因为他们做的一些领域,对我而言是比较陌生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任何人想成为一个门类的专家都不难,只要你用心、把时间投入到这方面的研究上。”

开一门有责任、有创新性的课

要评价解焱的课程,记者认为,有一点尤为重要,那就是这门课所传达的价值取向和产生的社会效应。当被问到开设这门课程能产生怎样的作用时,解焱答道:“其实小孩子对大自然都有一种天然情感,关键在于这份情感能不能维持一生。长期在城市环境中生活的人,很容易逐渐淡忘对自然、对生物的热爱。因此,对青年人而言,还能保持一份对自然的情感是非常可贵的。年轻一代人关注的范围和领域非常宽广,有些人会非常关心生物和生物保护。碰到这样的年轻人,我总会给他们鼓励,尽可能向他们提供一些帮助,让他们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一点。当然,他们中并不是所有人最后都会成为生物学家和动物保护学家。但是进入其他领域后,如果他们还是能维持一些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在他们的工作中引入环保理念,也会对生态保护有很大的帮助。”

解焱认为,要有效地保护野生动物,情感教育尤为重要:“只有当人们对动植物产生了感情,为自己的家乡拥有这些物种而感到自豪时,才会更努力地去保护它们。我希望更多人喜欢那些野生动物,有‘喜欢’,才会有更好的保护。”

因此,解焱非常希望为学生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前些年,解焱每个学期总会找机会带学生去参观南海子麋鹿苑和北京动物园,让他们在与野地、与动物的近距离接触中对大自然产生新的认识和情感。那时班里的学生比较少, 40个人左右。但是近年来,选修这门课的学生逐年增长,有时班里人数远超一百。迫于条件所限,就不能再把野外实习作为课程的一部分了。解焱谈到这点时,流露出一些无奈和遗憾。

除了强调一份对自然、对生命的社会责任感之外,解焱还非常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我比较喜欢有创意地去做事情,而不是循规蹈矩地跟在别人后面做。任何工作,可以学习别人的经验,但在应用时一定要有自己的创新的点子。所以我总会鼓励青年学生不论做什么,都要运用头脑,自己做一些规划,然后把它变成现实。最好要做没有先例的东西。”

解焱自己在创新方面就很有一套。为了宣传保护野生动物,她和她的工作团队曾经发起过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活动:“虎年爱虎,保护老虎”征联比赛,为全国各省制作“生物名片”,设立“中国边境野生动物卫士奖”等。而她现在倾力推动的自然保护地立法工作,也堪称创举。

尊重自然规律   懂得生命真谛

当前,生物学研究领域存在着这样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微观领域如细胞水平、分子水平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另一方面宏观生态学却较受冷落。有些人甚至认为保护生物学更接近科普而非科研。那么,对此解焱是否会感到有些失落?

“如果你做分子生物学的话,一篇SCI论文的影响因子可能会达到十几个点。但是在宏观生态领域里,一篇文章的影响因子能达到一点几就很不错了。另外,相对于能很快出结果的实验室工作,宏观领域的研究周期很长,要得出数据发论文是很难的。”解焱的话道出了很多生态学工作者的无奈。但是她随后又说道:“你获得一些,总会要放弃一些。我很喜欢自己的工作,还会把工作当中获得的理念贯穿于生活中,那就是人真的应当遵循自然的规律。我们在宣传自然保护工作,总是要求别人去尊重自然,但是我发现,我们这个社会从教育理念到生活观念,都是不尊重自然的。”“人类身上同时具备生命属性和社会属性。从生命属性的层面来说,我们和动物没什么本质上的差别,需要的都是身体健康和心情愉快。你看自然界中,生命真正需要的东西其实很少。但我们的社会需求却非常复杂,人们要房子,要名牌,要社会地位……我们的教育也倾向于过分夸大社会属性,一味地要求人成功成名。做我们这一行,你会慢慢懂得很多生命的需求,人生的哲理。明白这些以后,就会活得更加充实,也更加明白什么是幸福和快乐。”

从外表来看,解焱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女性,走在人群中,谁也不会想到她是一位致力于野生动物保护的知名学者。生活中的她也非常朴素,她至今还用着式样陈旧,屏幕显然已经磨损得面目全非的直板按键手机。这个小小的细节,为她摈弃浮华,朴素澄净的人生态度做出了最好的注脚。

责任编辑:李晨阳 郑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