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科技自主创新】迎接中国世纪的到来

  • 杨洋
  • 创建于 2006-03-21
  • 3136
【内容提要】有学者称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要让这一预言成为现实,我们不能沉迷历史,盲目自大;也不能依赖他人,亦步亦趋。而是要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打造一个真正的中国世纪…… 我曾有过这样的幻想,若是欧洲工业革命的成果没有传到中国,而是让中国自然地发展自己的科技,那么现在的她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也许,城市里仍有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但不是以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而是以木、石、竹、浆为原料,按照工程力学的原理搭建而成,同样稳固坚实,却又飞檐斗角,富丽堂皇;也许,先进的交通方式同样是航空,但空中飞的却不是硕大无朋的金属笨鸟,而是穿在身上的蝴蝶装,粉翼以超细超韧的纳米纤维编织,欲快则翼张,尾部火箭推进,势若离弦,欲慢则翼驰,翩翩然悠然自得,圆庄生一梦;也许,手机形似发簪与领扣;也许,电脑状若书斋一屏风;也许,一切的一切都与现在大不一样…… 很多人说这根本不可能,是呀,这些仅仅是我的幻想罢了,然而谁不知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谁不希望自己的祖国走在世界的前列呢?有外国学者称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我希望这会成为现实,但我知道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关键要看脚下的路怎么走。看看现在吧,开着德国汽车,打着韩国手机,吃着美国转基因玉米的国人们还在津津乐道于四大发明的泽被后世,沾沾自喜于张衡、祖冲之的聪颖过人,孜孜不倦于足球是否源于中国的典查籍考……泱泱华夏民族沉醉于尘封的历史里,歌颂着汉唐盛世,却不顾眼前,不思进取。是自负抑或自卑?中国的世纪就该这样走下去么? 再讲一个我自己的故事吧。大学时,我跟着导师和天津市公安局合作,承担起一个科研项目:“唾液酒精含量检测试纸条的研制”。刚拿到这个项目,我欣喜若狂,天天算计着造出产品来能带来多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且着实认真地查找资料,思考原理,深入钻研了一阵子。但事情很快就起了变化,公安局的负责人从美国定来了一批美国产的酒精试纸条,并把说明书给了我,让我仿制出同样的试纸来。于是乎,我那刚刚冒了个头的一点点构思被一张现成的说明书挤得烟消云散。好在后面的进展倒是变得很快,我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从原料、配方、工艺、工程等各个方面把试纸仿制了出来,并以产品的形式通过了国家公安部的鉴定,申请了国内专利,我还获得了南开大学“百项工程”活动的一等奖。拿奖的那天,我的导师跟我说了这样一段话:“其实国外有很多的科技产品原理上都很简单,就像这张试纸条,你看了说明书当时就能明白,但人家能根据原理创造产品,我们却只能仿制。的确,仿制出来后名利都来了,还填补了国内空白,走上市场还能为国家带来收益,好处不少,但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比值得我们高兴的东西多得多。你想一想吧,我希望这是你在科研道路上最后一次作这样的项目。”看着头发花白的导师,我略带疑惑的点了点头。 半个多月后的一天,我在那家美国试纸公司的网站上看到他们隆重推出了第二代精密酒精检测试纸的广告。这个时候,再次回味导师的那段话,我想了很多。诚然,我们靠仿制产品能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一定的利益,但是真正的利益恐怕早被别人抢到了手。这就好比别人开采了一个金矿,而我们等矿山挖空了才进去淘出点儿金渣来,还沾沾自喜呢。在我们辛辛苦苦的一年时间里,人家第二代、第三代产品都研制出来了,按照同样的原理只换换原料,人家甚至连血糖、尿糖的试纸都走向了市场。而我们呢,难道还要继续美滋滋的跟在人家屁股后面一个个捡他们剩下的面包屑么? 没有自己的想法和创造性的思路,仅仅依靠别人,我们的科技只能停步不前,更不会有强大的竞争力。我的经历还只是小的方面,往大了看,也许人人都记得60年代苏联从中国撤走大批技术人员后,中国科技面临的困窘局面。现在呢,同样存在这样的风险。90年代末,我国空军曾打算全军装配美国提供的GPRS系统,如果真的如此,一旦中美间发生突发事件,基于美国卫星网的GPRS可能在一瞬间全部瘫痪,后果可谓不堪设想! 看到了么?科技发展离开了创新是墨守成规,离开了自主是无本之木啊!厚古薄今的学者们,该清醒了,新的纪元我们不能迷失于历史的辉煌,明天的腾飞要靠今日的创造;亦步亦趋的科研人员,该振作了,不要妄自菲薄,放飞闪光的思想,迈开大步闯出一个真正的中国世纪! 神六飞天的时候,新闻里有这样一段报道:“神州六号飞船采用了我国自行开发的安全保障体系,并且工程总体和各系统对飞船、火箭进行的技术改进和创新有187项,对发射场、着陆场和测控通信网的优化完善有十几个方面,对火箭和飞船飞行制定了160多种故障预案。”听了这段新闻我很开心,因为我仿佛看到中国在世界科技的跑道上正在向着领跑者的位置迈进。同时我也清楚,这一目标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所有科研工作者以及刚刚走上科研道路的我们在科技战线的方方面面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我想,下次回母校的时候,我会告诉我的导师:我,已经开始自己新的项目了! (作者:杨洋,中科院研究生院生物系2005级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责任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