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科技自主创新】由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想到——谈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
2006年1月9日新世纪的首场全国科技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了,这次大会是全国科学技术界的又一盛会,被媒体形象的称为“科技创新的春天”,它的召开再一次吹响了中华民族向世界科技前沿进军的号角,振奋人心,催人奋进。在这次大会上国家提出了在未来的二十年里要将科技对我国经济贡献率从现在的30%提高到60%的目标,并且明确指出企业应该成为未来我国自主创新的主体。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是中国的当务之急,而让企业引领科技创新更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虽然我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整体水平仍然相对落后,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相当匮乏。科学技术游离于产业之外,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我国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的显著区别。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核心竞争力薄弱,品牌的认可程度还不高,主要的症结就在于自主创新能力差,没有掌控核心技术。中国企业只有20%设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机构大部分的企业通过购买技术或与国外高技术企业“联姻”的做法而获得专利和品牌的使用权。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更接近和了解市场,在我国却缺乏创新能力,而大多数的科研创新活动由离市场较远的大学或政府科研部门承担,这种状况大大阻碍了我国产业进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品牌是企业稳固的保障。自主创新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如果企业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就无法在市场上获得高额的收益。品牌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品牌的知名度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标识,更是一个国家的代表,比如芬兰的诺基亚,韩国的三星。知名品牌的诞生并不完全是靠规模靠营销,更重要的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比如风靡全球的可口可乐,雄霸软件王国的微软等。这些宝贵的专利技术和知识产权是用钱买不来的,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并承担巨大的风险。现阶段,我国许多民营企业是抓住一个很小的机会在市场中发展起来的,对自主创新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往往把自己定位在生产型企业的位置,过分依赖于外来技术的支援,今天买一个专利赚一把,明天再买一个再赚一把,长此以往不少企业就失去了活力,产品就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因此品牌的推广和维系能力差在国际市场上面对跨国公司的竞争时往往力不从心,感叹自己没有品牌的优势。
其实,技术创新和品牌树立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纵观世界范围内的每一次科技和管理革命,都会有一大批相关的知名品牌诞生。石油的兴起创造了美孚,汽车革命成就了克莱斯勒、福特,电子技术革命促成了IBM、苹果,网络的出现铸就了Google、Yahoo等,甚至零售业的变革也助长了沃尔玛、家乐福等巨头的产生。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知名品牌的诞生地正好是近代科技革命的中心美国和欧洲。同样在现代如果在一个国家掀起一场新的科技革新浪潮,也一定会涌现出一大批知名的品牌。比如日本的几大电子和汽车品牌东芝、松下、索尼、丰田、本田等都是同国内科技创新浪潮相应而生的。
转眼来看我国国内,制造业欣欣向荣,新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中国的经济水平和科学研发能力以及科研人才储备已是今非昔比,中国人民对科技进步的呼声越来越高。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已有了显著提高,一场新一轮的以高技术企业为主导的科技创新革新浪潮正在新世纪的中华大地上兴起,更加上我国政府的推波助澜,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切有志于走科技自主创新之路的中国企业大展宏图的时刻已经到来,不少的中国企业如海尔、康佳、联想、中兴、奇瑞、吉利等已经走在了这场革新的最前端,成为中国企业坚持自主创新树立品牌的成功典范。“中国企业非不能为,而是未能为也。”以前不少的中国企业规模小资金少,对科技研发不够重视,因此失去了不少发展机会,如今,中国企业已经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上逐渐壮大,企业经理人也从竞争和失败中挣得了经验转变了观念,成熟的中国企业一定会在这场浪潮中抓住契机跨入世界科技型企业的行列,一个以“中国制造”为标志的名牌时代即将到来。
要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企业的强势品牌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和政府为企业提供宽松的创新环境。自主创新最薄弱的环节在于科技体制的创新,改革现有的以政府科研机构为主导的体制以形成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格局,于政府而言首先应调整科研经费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使分配的重心向企业倾斜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其次,改革现有的科研结构体系,将应用研究下放到企业手中,国家主要从事基础性研究或与公共事业有关的研究,建立两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有效的避免重复研究,从而加快了科技向产业转化的速度。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科技型企业的发展,特别是不能搞特殊对待,由于民营企业在实力上相比国营企业有所差距但他们却更有灵活更能反映我国企业的实际创新水平,因此国家的政策不能过多的偏向于国企,还应该大力扶持广大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此外作为企业而言必需树立牢固的自主创新和品牌意思,转变经营观念增加科研投入并倾注更多的精力于品牌的维护与宣传。当然体制改革的是一个双方面互动的艰难磨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部分不合潮流的企业被淘汰,但也一定会有更健康更富创新力的中国企业成长起来,这是我国实现科技强国之路对企业必然要求也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面对这场在中华大地上已经掀起的以企业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浪潮,作为当代的科技工作者以及研究生势必要在这场科技革新中发挥领军的作用。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不少的优秀成果被转化成科研论文而束之高阁,问题就在于不少科研人员不善于向企业推广,而今闭门造车,埋头搞科研的时代已经过去,科技人员不仅要做好本职科研工作同时也应该以推广科技成果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为己任。深入生产一线发挥科技智囊团的作用,指导企业和社会利用科技提高生产效率。在未来的科学研究活动中,企业定将占据很大的比重,这要求我们在科研中先着力攻克具有重大产业效益的课题,例如,计算机芯片技术长期被国外所垄断,中科院计算机所就倾力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自己的芯片。温室滴灌节水技术长期依赖于以色列等国的技术,我国科技部就组织人员开发出性能更优越成本更低廉的滴灌技术,从而反客为主占据了世界滴灌技术的前沿。这些实用技术不但弥补了我国技术上的空白,而且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我国企业掌控核心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不少技术仍然是由国家牵头研制成功的,而且许多优秀的科研人才都集中在政府的科研部门中。提倡要企业参与自主创新,那么政府的科研人才培养体系就要下意识的以企业为导向,培养企业需求的研究型人才。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接触产业,比如到企业做课题,实习等,让学生了解与其专业相关的产业发展状况,毕业之后能快速的融入到企业当中去。
总之,要一个企业成为创新型企业并塑造一个良好的品牌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企业改革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波折,这是正常现象,是我们应该正确面对的,在这个过程中切忌浮夸,急功近利以致弄虚作假。既然科技自主创新和树立优势品牌是中国企业屹立于世界的必然趋势,那么我们就顺应历史的潮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创新浪潮中为祖国产业的强盛贡献一份力量吧!
(作者:林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林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