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胡新和老师

  • 匿名网友 (匿名网友)
  • 创建于 2013-06-11
  • 793

周一下午将近六点收到同事转发的短信:“我很难过的告诉您一个极其不幸的消息,我们亲爱的兄弟胡新和今天中午永远离开我们了”。看过短信,立马感到头皮发麻,脸部肌肉僵硬,第一反应是哪里出错了?打电话向发短信者求证,被简单告知去世原因,依然将信将疑,打电话给中科大师兄求证,电话里听到他嘶哑的声音,不得不相信这是真的。晚上在微博里写了几句:“今天中午一位朋友突然撒手而去,永远离开了我们,下午得知噩耗,不愿意相信这是真消息。18年来兄长般的关怀和爱护只能成为追忆,曾经几年不联系,见面依然亲切,这样淡如水的朋友我很珍惜,可你却满不在乎地走了……”

1995年在太原山西大学主办的全国科学哲学会议上第一次见到胡新和老师,当时我是一年级硕士研究生,导师是会议的组织者,我在会务组帮忙。正是那次会议,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学术会议的魅力,结识了对我此后的人生道路影响深远的几位老师、学长和朋友。会上领略了学者们儒雅的学术风范,针锋相对的激烈争辩,会后陪参会代表去五台山,体会到了胡新和老师的真性情、好心肠、诙谐幽默。同年7月份来北京参加中英澳暑期学院高级读书班,尽管我们没有在同一小组学习,但课下也有比较多的交流,胡老师热情帮助我联系社科院科哲室的老师,讨要硕士论文的资料。

1997年我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读博士研究生,1998年暑假同在望京参加中英澳暑期学院,我这样的后学之辈冒着酷暑学习理所应当,而他当时已是副研究员和科哲室的副主任(?),依然在艰苦的环境中和我们一起学习,住在中医药大学(?)的地下室,当时很是佩服胡老师的这种精神,当然,他不只是为了学习,还负责暑期班的一些管理事务。当他得知我的博士论文研究阿佩尔,有一次从家里带给我光明日报出版社的阿佩尔的《哲学的转变》中文版,尽管早已不用此书,但依然在书架上。1999年邱老师召集我们去云南昆明开“分析哲学与中国哲学”会议,会后参观世博园,在园外大门口,胡老师在密集的人流中给我抢拍了一张照片,此照片是我为数不多的非常喜欢的一张照片。2000年我们同在苏州大学参加“政治哲学”的暑期学院,其时我已博士毕业,和胡老师一起负责暑期班的一些事务。依然记得,课后我们一起走在苏州东吴饭店外闷热的小街道上,找到了一家吃冰绿豆沙的小店,我、东晖和胡老师三人吃饭喝啤酒,我们两个都喝得满脸通红。2001年海拉尔的全国科学哲学会议,会后去满洲里参观,我靠在中俄边界的石碑上等着拍照,胡老师在旁边风言风语:怎么看着像国民党女特务?!2004年雁荡山科哲会议之后我因为工作变动,基本没有参加科哲的会议,后来又因为生孩子养孩子,期间好几年没有见过胡新和老师。2011年11月有事去玉泉路找他,见面依然亲切,似乎中间没有几年未见的割裂。一起吃饭喝啤酒,我依然满脸通红,他很有节制,因为下午有课不能脸红。那也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

流水账似乎能稍微缓解这两天心中的郁闷,逝者已去,点点滴滴,历历在目。手机短信里还有春节时来自胡新和的祝福短信,可这个号码却永远无人接听了。人都有死,可为什么要这么无情地离去,这怎么也不像我印象中胡新和老师的性格,让人难以接受。万事皆有因。

愿你在天堂快乐!

责任编辑: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