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怀念尊敬的胡新和老师 唐素琴

  • 唐素琴 (人文学院)
  • 创建于 2013-06-11
  • 697


    五月是一个柳绿花红的季节,是一个舒适温暖的季节,胡新和老师选择在这样的季节静静地、轻轻地走了,不想惊扰任何人。但是,胡老师,您知道吗?您的悄然离开,不仅让无数热爱您的人伤痛不已,甚至让很多人对生命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在追思会上,很多坚强如铁塔的硬汉哽咽无语,众多朋友痛哭流涕,您的离去,给很多人的生活留下了大大的空洞,难以填补,让我们感到虚弱无力。因为,我们很难接受这样的事实:一个睿智、豁达、善良、幽默风趣、充满人性光辉……的师长就这样早早地离开我们。呜呼哀哉!胡老师已经离开我们20天了,这些天来,头脑中总是浮现出一幕幕与胡老师工作、生活有关的情景。

胡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平和,、真诚,让人舒服。最早认识胡老师是在2004年两校开始合并的秋天,我申请院长基金课题需要人文学院领导签字。胡老师告诉我他在中关村S101上课,课间休息时第一次见到胡老师,给我的印象是平和、亲切。胡老师浏览完资料后还说了几句鼓励的话,这看似平常的几句话,对当时还不够自信的我产生了莫大的鼓舞。胡老师去世后,每次到中关村教学楼,都会想起当年的情景,耳旁恍惚有胡老师的声音。

胡老师做事认真负责,关心每一个老师的成长,特别是年轻教师的成长。在我进入人文学院试讲前,胡老师仔细了解我此前的授课水平,对是否适宜做研究生老师进行把关。进入学院后,胡老师推荐几位老师,让我经常听听这些老师的课,以便更快地适应研究生教学工作。在我考博和读博期间,也常常能得到胡老师的指点。胡老师的点拨经常看似是不经意的,但是仔细思考却非常有价值。比如,我作为法学教师,攻读科学技术哲学博士,胡老师告诉我,论文的研究方向要注意把法学和哲学结合起来,做到学术研究与学科发展的兼顾。在评阅我的博士论文时,胡老师除了提出结构上有待完善的地方外,竟然能从我十几万的论文中找出两处并不多见的错别字,胡老师的治学严谨可见一斑。

胡老师的人格魅力在人文学院的建设中得到充分的展现。胡老师作为人文学院的领导,智慧地把人文学院不同学科、不同个性的老师们紧密地团结起来,营造了一个民主、和谐的团队气氛。每两周一次的圆桌会议,不仅成为大家了解学校和学院信息的平台,也是大家自由交流和增进感情的地方。交流会上大家畅所欲言,气氛活跃,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在这样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中,工作和生活充满了幸福感。

虽然是唯物主义者,但是我宁可相信有天堂的存在。一定是天堂有更重要的任务,胡老师才匆匆离开了。这些话是我在劝慰高老师时说的,我自己也是这样想的。特别认同王大洲老师在追思会上富有哲理的一句话:胡老师的“不在”就是“在”,就是“永在”,因为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永远记得胡老师温文尔雅的笑容,幽默风趣的语言,善解人意的处事风格……胡老师,您安息吧。

                               

                                                     人文学院:唐素琴

                                                     2013-6-3

 

责任编辑:唐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