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之我见】孙燕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要紧密结合

  • 征文
  • 创建于 2007-03-14
  • 4584
   
    【内容提要】作者论述了科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结合的问题。

    【精彩论述】研究生教育属于国民教育系列中的精英教育,我国教育发展对研究生学历层次的定位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了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知识灌输的同时,应加强其人文素质的培养。而人文素质的培养,应把科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结合,从狭窄的专业教育走向综合素质教育,把专业教育与综合教育融为一体,努力营造人文素质环境,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白春礼院士指出: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是中国科学院人才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发挥高水平科研和高水平教育紧密结合的优势,坚持科研与教育并举、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的宗旨,完善研究生教育的体制与机制,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

    中国科学院主要是一个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研究所大多数从事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学术创新的源动力来自于学术兴趣,而学术兴趣需要通过学术交流和浓厚的学术氛围来开发和强化。由于科学院主要以科研为主,因此,在营造人才培养的氛围方面与高等学校相比,其学术氛围、校园文化建设、教书育人环境以及政治思想教育等方面都较欠缺。而且,由于科学发展呈现更加综合化的趋势,人类面对的许多重大的课题需要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综合加以解决,单一的学科环境,使得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以及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一定的局限。而一个人的学术交流和学术视野如果受到限制,即使同样的聪明和同样的努力,做出的结果也会大打折扣。正像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所述:为什么费尔巴哈晚年没有大的创造,就是因为他处在穷乡僻壤,不能和他智能相当的人进行辩争和交流,所以他的学术创造就沉寂下来了”。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大学科的横向联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杨叔子先生提出: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主要是文化教育,所以科学教育是科学文化教育,所谓人文教育主要是人文文化教育,如果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不能交融就谈不上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交融,所以科学化的前提是人文化,所以说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学家孔子早已看到人文素质与文化知识的关系:“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要取得质的提高和突飞猛进的发展,就必须有与之相应的人文素养做铺垫。古今中外一切伟大的科学工作者,他们的发明创造背后都深藏着丰厚的人文底蕴。

    爱因斯坦是物理学家,也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他的质能关系式E =mc2 体现了他对大自然规律的高度抽象:能量等于质量乘光速的平方。英国科学家霍金在著名的《时间简史》中,只采纳了这一个质能关系式。这个关系式又被称为改造世界的关系式,它抓住了整个宇宙的本质:物质与能量。宇宙非常复杂,决定它的物理要素很多,而爱因斯坦只用了一简单公式,便引伸出了整个世界的千变万化。对艺术美的追求与对自然美的诠释是息息相通的,如果爱因斯坦没有对自然美的洞察力及很高的艺术修养,就很难想象出这样的方程式。

    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认为,超一流的科学家身上蕴聚着超一流的人文素质,他们是科学家,同时也是具有良好人文道德素养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们常常自觉地把科学研究同整个人类的命运、前途和未来结合起来,将科学研究置于一种哲学探索之中,从而突破了“纯专家”的限制,成为具有非凡成就的大师。爱因斯坦在致力于“物质秩序”研究的同时,没有回避对人类“行为秩序”的思考,为此他进一步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他特别推崇居里夫人,认为居里夫人的贡献不仅是发现了镭,还在于她的精神力量和人品,而后者正是前者得以实现的条件。爱因斯坦从切身的体验出发,主张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统一: “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人一种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要人借着教育得到对于事业及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觉,对于人类各种动机、各种期望、各种痛苦有了了解,才能和别的个人和社会有合适的关系”。

    由于自然科学主要是依靠逻辑思维,其思维方式往往是收敛的、确定的、必然的,而人文社会科学主要是依靠形象思维,其思维方式常常带有发散性、多元性和或然性。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可使学生经常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差、互补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这对于理工科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研究生教育是以研究作为最主要的内容,研究就是以创新为目标,所以研究生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对大家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就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他们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主要途径,则是从事科学研究和采取讨论课的学习方式。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科学院的研究生培养,采取了不同于大学的新模式:课程学习和研究工作紧密结合。研究生们可以和杰出的科学大师近距离接触,可以从优秀的科学家身上得到各种启示:提高知识创新的自信心,提高工作的方法与能力。

    一个理工科的研究生,整天在实验室里忙碌,与机器和数据打交道,脑子里面全是为什么,如果缺乏人文素质,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如果没有信仰,那工作起来岂不是很迷茫,做的不顺利,容易烦躁,引发心理疾病。若是思维局限,则视野狭隘,难以发挥创造力,做不出什么成果,这些都是有可能的。可见,人文素质的确对理工科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如果说数学是理工的基础,那么人文则是从事理工的人的基础。

    李岚清同志曾经说道:“没有一定哲学和人文知识的多方面的积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内容就很难真正理解。”要想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必须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较为深刻的人生体验,要想形成科学的信仰,必须有一定的思想觉悟和一定的理论修养。而这些对于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来讲,只有通过培养人文素质才能达到。

    科学给人以知识,人文给人以想象力,人文与科学相辅相成,互补互进。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会使一个人的视野开阔,想象力丰富,从而产生创造力。如果只是在学科范围内搞研究,时间长了,会导致思维的僵化,思想的狭隘,失去创新能力。只有人文素质提高了,做学问才会居高临下,全面透彻,融会贯通各个学科。一个单纯有丰富理工知识的学生只能成为“匠”,而不能成为“师”。要想成为“师”甚至是“大师”,必须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因此,理工科研究生教育必须高度重视人文教育,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同人文社会科学融合,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多方面开拓理工科学生人文社会知识领域,适应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孙燕新,中科院研究生院数学学院干部,讲师)
责任编辑:征文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