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创新思维 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谈庆明研究员访谈

  • 《研究生院》杂志
  • 创建于 2006-03-16
  • 5356
谈庆明,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长期担任研究所学位委员会的负责人。从教三十多年来,他培养的学生很多,其中不乏院士、科学家、科研工作者等。就如何培养研究生的问题,他认为影响培养质量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优秀的生源、灵活的教学方式、严格的论文把关以及一流导师的指导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 “源清而流清”,提高培养质量要从“源头”抓起 “研究生培养是一项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工程中,精心选苗是至关重要的。'源清而流清’提高培养质量要从'源头’抓起。” 当问及力学所在招生方面有什么比较好的做法时,谈庆明研究员介绍说,力学所领导一直非常重视研究生招生工作,为了争取到优秀生源,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如负责招生工作的教育干部深入到重点大学进行面对面的宣传和咨询;招收一些重点大学有培养前途的优秀本科生到力学所实习;与大学联合培养硕博连读生等等。 这些措施一方面使广大的考生对力学所的学科发展、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等有较深入、全面的了解,同时也为力学所吸引了一大批的优秀学生,从而为优秀生源的选拔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当然,如何从众多的考生中选拔最优秀的学生才是最重要的。”提起目前各个招生单位通用的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研究生选拔方式,谈庆明研究员感慨颇多。 “一个考生的基本功底、科研能力及综合素质等不是仅仅通过笔试就能够考察清楚的,还需要多方面的了解和考察。” 在他看来,在笔试成绩的基础上,面试环节的比重还有待于加强。 “面试时只要在学生的答问中,刨根究底地追问几个基本概念方面的问题就能发现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掌握得如何。” 可是,有些方面的能力或许并非十几分钟的面试就可以了解的。比如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一个人是否具有投身科学的事业心及是否具有脚踏实地、刻苦钻研的精神等,这些非智力因素对于成就一名优秀人才是不可或缺的。 关于这一点,谈庆明研究员说,“除加强面试之外,导师'信用推荐’也可以作为选拔优秀考生的依据。特别是对于博士生招生而言,经过三年硕士生的学习,导师对自己的学生的科研能力、思想品德各方面通常都很了解,如果导师能够公正、客观地推荐自己的学生,对于招生单位来讲应该可以作为选拔学生的一个重要参考。” 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信用’两字。他说,国外大学招生时导师推荐占很大的比重。可在国内,这个方法确执行得并不理想。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导师给自己的学生写推荐信时总是写好的方面,不好的方面也写得很好。这样的导师推荐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他强调“信用推荐”。 组织经常性的讨论班,以学术讨论启迪创新思维 培养一流学生,必须要有一流的学术氛围。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阶段。谈庆明研究员认为,目前的教学方式还需要改进。“比如有的培养单位开设博士生综合基础课的初衷很好,但是形式还有待于完善。我不赞同请七、八个老师讲几十个小时这种'满堂灌’的授课方式。” 他说,可以组织经常性的经典著作、文献的讨论班。在讨论班中,老师不过是个主持人,不断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讨论的深化。对于学生而言,死读书是不行的,重复书上的内容等于讲了废话,因为书大家都可以读。大家有兴趣的是你的新观点、你有没有批判性的思考能力、能否指出作者的缺陷、能否在作者研究的基础上,再往前走一步,指出深化研究的路径等。这样对于学生的要求就是不仅要理解书本,还要融汇其他学科的知识,去创造一些别人没有的思想。 另外,他还提倡让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聆听国内外知名专家的学术报告。前提是学术活动中要形成一个开放式的环境,要有提问和答辩,这样能提高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萌发和完善创新思想。 “当然,各个课题组或一个研究方向或相邻的几个研究方向也可以经常开展学术讨论,讲一讲最新的技术、最近科研的进展和遇到的难题等问题,这样不但能启发和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和研究热点,而且可以使不同背景的学生相互交流和借鉴,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学术活动的作用是单纯的课堂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所不能替代的。”他说。 此外,就培养方式谈庆明研究员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虽然好,但是由于一个人的知识面、思维方式往往受到自己熟悉的学科的限制,因而难以培养出综合、交叉学科方向上的创新人才。他提倡采用导师个人负责制与研究生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他说,学生由主导师、副导师及其他老师共同指导,在主导师因故无暇顾及时,可以由副导师及导师组其他成员指导,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放羊’。另外,组建导师组时,可以是由不同研究方向甚至不同学科的导师组成。导师之间也可经常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知识互补,相互渗透,为培养学生创造更为综合的学术氛围。 抓住“两头”,把好学位质量关 众所周知,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水平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对研究生阶段所做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和升华。 谈庆明研究员介绍说,力学所的学位论文工作已经建立了常规的三步:开题报告、进展报告和论文答辩。他认为,还应加强前面和后面两个环节的管理。 “首先,高水平的选题是高水平论文的基本前提。在选题上我建议要让学生自己来提出问题。目前往往是导师给学生指定一个题目,学生来做。有的导师给题本身就有问题,学生到头来交了白卷。” “可是很多同学可能对很多东西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如何开题怎么办呢?”他说,这就要求学生要认认真真的做好文献综述,问题往往是从综述里来的。如果不能总结前人做了哪些工作,还有什么问题需要研究,综述做得不好,开题就有可能是错的。 “其次,就是结论。一篇论文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看过不少学生的论文在前面提出了问题,但最后却没有回答问题,这怎么能算一篇完整的论文呢?” 这也就谈到了论文答辩、导师把关的问题了。“记得曾经有过极其荒谬的事例:学流体力学的学生不懂得什么是伯努利定理,学固体力学的学生不懂得什么是杨氏模量,这样的学生也能获得博士学位。因此,在这个环节,导师一定要负起真正的责任,人才产品绝对不能搞假冒伪劣。答辩委员会的成员一定要是活跃的、负责任的、敢于讲真话的老师,要敢于投反对票,淘汰不合格的学生。学位委员会也必须负责把关。”他说。 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导师最关键 “导师的任务绝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就可以了,还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的人。” 他非常赞同爱因斯坦曾说过的话“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对美和善有鲜明的辨别力,那是最基本的。否则,他更象一只受过良好训练的狗,而不象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他说,台湾有个著名的女作家龙应台也曾在《南方周末》发表文章说,“在学校里讲讲人文知识不是最重要的,人文素养才是最重要的。知识只是工具,是机器。要培养一个和谐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人文素养才是重要的。” 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导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关于导师的遴选工作,谈庆明研究员认为,一方面要坚持原则,遴选的导师要德才兼备,能严于律己;能为人、为学、为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另一方面,对一些缺乏经验的青年导师,还要认真做好岗前培训,可以请有经验的老博导介绍指导研究生的经验和做法等。 针对导师60岁就不准带学生的规定,谈庆明研究员认为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主要看德与才的水准,不应绝对地以年龄划线。任何部门、任何职业都要坚持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这样也能发挥老同志传、帮、带的作用。 (李晓娟,研究生院宣传部)
责任编辑:《研究生院》杂志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