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评《中国好声音》

  • 魏娜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2-10-24
  • 435

电视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不久前落下帷幕,它创出娱乐选秀节目的奇迹,也为艺术领域树立了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榜样,笔者认为,这是中国好声音之所以成功的重要元素之一,至少这个舞台让我们看到了更多个性独特的草根阶层音乐人才。

当我们评价《好声音》的时候,不妨多从“人”的角度来解读。

“盲听盲选”,蒙着眼睛选人,无论你是“富二代”还是“负二代”,无论你是“高帅富”还是“矮矬穷”,都站在起跑线较为一致的平台,回归到实力的较量——拥有好声音。小人物也能有大梦想,小人物也能登上大舞台。区别于传统选秀,评委不再扮演逐个批评选手的“毒舌”,而是争相拉拢选手入队的导师,为了抢学员还得争相拉票,时而相互调侃攻击,插科打诨,最后跟谁走,选手说了算。这个舞台满足了人们渴望已久的公平比赛的强烈愿望。

在《好声音》里,评委和参赛选手“双向选择”。艺术家也好,明星也罢,在我们生活中都是那么遥不可及,都是那么高不可攀。在《好声音》的舞台上,放下身段的评委们有血有肉,真实可感,在不经意间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好声音》主打“声音”牌,赋予参赛选手充分的表达空间,不必去追求舞美,不用华丽的包装,放心大胆的展示出自己的声音。通过《好声音》这个舞台,一些曾经被忽视的声音,一些被遗忘的面孔,终于站在聚光灯下向观众们展现自己的实力。

七年前《超级女声》横空出世,掀起一场手机投票的民主娱乐秀,让民众过了把投票的瘾,虽然追梦、是非、话题以及背后巨大的商业利益链是其制胜法宝。相比之下《好声音》展现的是另一种公民意识推进的气息。虽然节目形式并非中国人原创(购买的荷兰电视节目《The Voice》的版权),但浙江台对节目做了本土化调整,表达出中国人文化自信、生命自强,和回归音乐的诉求。

对于吴莫愁没有取得冠军,相信电视机前的观众也有许多不解和失望。莫愁的一首《痒》和《天涯歌女》串烧引发网友热议,也在网络爆红。莫愁的声音辨识度高,嗓音宽厚,舞台表现力强,一个优秀歌手的必备条件她都有了,如遇名师指点,成功就在眼前。哈林担当得起“名师”二字,作为资深音乐人,他看选手的眼光老道而深邃。台上其他三位老师表示听不懂莫愁在唱什么,放弃选择莫愁的同时,网上针对莫愁唱腔的口水战非常火爆。哈林老师顶住舆论压力相信自己的判断,继续让莫愁留在身边。哈林可以说是莫愁的伯乐,当然在以后的道路上,还要靠莫愁自己的努力,能坚持特色固然好,但也要考虑在唱腔上做些改变,毕竟使大众接受才是最重要的。经过一场场PK,不难看出,导师们的确遇到了一个个好声音好学员,相比以往选秀的大肆煽情,爱才惜才的导师们都是纠结万分,甚至因为抉择艰难而流下痛苦的泪水。刘欢老师几度犯难,因此以个人名义诚邀几位学员登上他演唱会的舞台,那英老师面对自己表现普通的几位学员,更在镜头前检讨自己没有尽到最大努力……一个夏季的选秀而已,我们却从浮华的娱乐圈看到了久违的真情感、纯艺术。

《好声音》是成功的,相信以后还会有更多的选秀节目出现在荧屏上,但希望各位音乐人明白电视选秀节目有责任为中国流行音乐正本清源,有责任告诉热爱音乐的年轻人:音乐是有标准的,是需要真功夫的,必须勤学苦练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这也是中国音乐产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

图片说明
文件说明
责任编辑: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