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儿时的经历,让我认定了模仿的好处,从此安于这样的生活。一起长大的好友,却死死认定了创新的必要性。于是,我们选择了不同的人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可是,随着科研生活的展开,随着科技创新工程的深入,我无奈地看清模仿不是灵丹妙药,唯有创新才是唯一的出路!
抛弃了对模仿的推崇,克服了自身的惰性,我和好友又再次瞄准了一个方向。今后的创新之路上,我们将会携手并肩地共同前进!
大学时代选修过一门名为《生物技术药物》的课程,课上老师谈到中国到目前为止可以说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研发药物,而多半是靠仿制国外的药物时,显得非常地痛心。这时坐在旁边的哲用手捅了捅我,说:“你看,国内的环境就是这样,从来不想要创新,只是一味模仿。”
哲是我从小到大的好友,我们的交情应该是从幼儿园算起的。记得幼儿园开学的第一天,老师叫我们画雨。老师在黑板上演示的雨是几缕斜斜的细线,大概只占用了整个画面三分之一的地方。可是在我看来,雨明明就是铺天盖地的,怎么可能只有几缕呢?于是,我把整张纸都画满了细细密密的雨丝。谁知,我这自以为聪明的创举,却遭到了老师的批评——被要求放学后留下来重画。同样被留下来的,还有哲。不同的是,我很快的按老师的意思重画了,而哲却一直坚持她的画法是正确的。这个不同,并没有妨碍我们的友谊的快速发展,却让我们在老师的眼里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形象——我是聪明懂事的,而哲是调皮难教的。
后来我们又一起上了小学和中学。儿时的形象就像影子一样牢牢跟随着我们:我是一只精准的钟表,按着大人们安排的轨迹分秒不差的走着;而哲,总不时有些惊人之举,比如把家里的收音机拆了只是为了看看声音从哪里出来,又或者硬不相信书上指明是公理的东西而非要老师给她证明之类。虽然我们的成绩都很好,可是老师们每每谈起哲都要感叹这个孩子太“奇怪”,什么都要跟别人逆着来,将来迟早是要吃亏的。
高考结束后,我们又一起上了大学,读的是同一个专业。我们仍像小时候那样形影不离,但是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给自己规划了完全不同的人生。哲总说国内的教育就是为了扼杀人们的想象力的,所以像她这样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幸存下来的人是无论如何不能再在国内呆下去了。她是打定了主意要出国的,一入学就过上了有“寄托”(GRE、TOFEL)的生活。对于我来说,自打小时候顺从了老师对我的关于雨的改造起,就已经全盘接受了这样的生活——永远有榜样在前面竖立着,只要模仿就好了。这样的生活似乎也并没什么不好的,就像是踩着别人的足迹前进,为我省去了许多摸索的艰辛。
关于模仿是好是坏,我们争论过很多次。哲总说模仿固然轻松,在短期内可能也会有很好的效果,但始终不是长久之计,不可能永远好用的。而我则认为,中国这么多年都这么过了,大人们更是把模仿作为一种经验之谈教给了我们,那就表明它一定是好的,是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的。
到最后,我们也没能说服对方。所以,我们俩终于分开了——哲如愿以偿的出国了,我则留在国内继续读研。
刚开始时,哲会写信向我倾诉国外生活的不易,而我在安慰她的同时更加惋惜于她的固执——为什么非要去追求那种自由呢,就留在国内,像我这样读完研再找个稳定的工作不是很好吗?既然很多事情模仿一下就可以了,为什么非要花那个大力气去搞什么创新呢?
我以为,这是个证明我的观点正确的大好机会,甚至还想象着哲大概会回国来过和我一样的舒适的生活了。可是渐渐的,信里的牢骚少了,更多的是哲对新生活的满意以及一股熊熊燃烧的斗志。我的生活还是像以前一般,每天跟着师兄师姐做实验,应该也能算得上是一种模仿吧。这样的日子我已经过得得心应手了,而且认为会一直这么过下去。
可是,当导师把我的开题报告退回来并要求重写的时候,我意识到生活已经开始变得不同了。
这份开题报告花了我很多心血,是我在查阅了很多文献的基础上仿造出来的,应该是很不错的阿。谁知道竟然被导师用四个字给全盘否定了——毫无新意!我不明白,从小到大受过的教育不都是让我们跟着别人学吗,为什么现在行不通了呢?
我难过得写信向哲倾诉,她的回信却大大的出乎我的意料——没有只字片语的安慰,也没有想象中的愤愤不平,竟然更多的是惊喜?!她反复强调我遇上了一个好老板,一个意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的好老板。当我无意中跟她提起现在中国科学院正在大力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时,她更加激动了,感叹现在国内终于也开始重视创新了,早知道她就不用这么辛苦地飘洋过海了。末了她又详细地给我分析了现在生物领域的发展趋势,并尖锐地指出再想像以前那样照抄照搬是行不通的了,工作一定要有自己的创新点才能得到别人的承认。
我终于承认自己错了。是啊,创新才是唯一的出路!如果只是模仿,那就意味着永远的慢人一步和受制于人;国家需要的是创新性的人才,而不是拿着大笔的资金去重复别人结果的“检验员”。
收拾起以前的经验和习惯,我也开始向哲一直坚持的方向前进了。可是走惯了平坦道路的我,刚走上创新这条路的时候真是百般的不习惯。不能再踩着别人的足迹前进,我竟然连往哪儿下脚都不知道了。
幸运的是我有一位重视创新的导师和一群已经开始了科研创新探索的师兄师姐们,所以,虽然眼前没有既定的道路,有的只是许多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仍然能够手拉着手一步一步地前进。当然,也要感谢哲给予的帮助。从前浪费了太多时间的我,现在要加快脚步去追赶那些在创新之路上已经走在了前面的人们!
明天,就是再次给导师提交开题报告的日子了。这次的报告远没有上次的“完美”,因为里面有很多的我还不清楚、不确定的东西;但是,导师一定会更加欣赏我的这份报告,因为里面融入了创新的精神!
(作者:肖媛,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责任编辑:肖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