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热”应该被批判么?

  • 胡宇奇 魏娜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2-10-30
  • 419

“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19时,瑞典文学院宣布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以表彰他在文学方面的突出成就。

一时间,莫言成为整个文化产业以至整个中国社会的宠儿。曾经无人问津的书籍销售火热,曾经只存在于文学界的名字随着电视、报纸、网络的巨大传播效力迅速窜红,就连莫言的家乡高密也计划投种万亩“红高梁”,打造旅游景点。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莫言热”现象,不少学者表示,“不要过度消费莫言,要很快回归正常”于是,似乎出于物极必反的道理,“莫言热”又引来了种种批判的声音。

可是,“莫言热”应该被批判么?

莫言得奖之后,从学界到整个中国社会都欢呼雀跃。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搬出自己2006年在《羊城晚报》上发表的文章《中国谁更靠近诺贝尔文学奖?贾平凹或莫言?》以证实自己预测的正确性,人人网上更是出现了所谓的“诺奖科普帖”。这说明,对于诺奖,中国人是有很强的情结的。我们希望这个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以文明著称的古老国度,能够摘得这一为现代学术界普遍认可的世界级奖项。很明显,莫言摘得的,不只是属于个人的文学成就奖,更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奖项。中国终于有了“名正言顺”的诺奖获得者,了却了几十年的心愿,难道我们不该欢呼么?如果此时的中国社会噤若寒蝉,我们会不会更加觉出悲哀的味道?

莫言所得的是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奖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全球公认的影响力最高的最为权威的奖项,这自然为沉寂已久的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当代文学带来了突然的繁荣。莫言的纯文学小说走俏了,于是我们慌了。因为在70、80年代的文学热之后,文学已经萧条了太长的时间,以至于我们早以不习惯以这种仰望的姿态对待纯文学。文学所谓净化心灵、指引道路的功能早已被埋进了市场经济的大潮。就连高校的文学专业也成为最冷门的学科之一,与火热的经济、法律、管理类学科不可同日而语。在这样一个文学失落的年代,通过诺奖的方式,为文学赢得哪怕是短暂的春天,又有何不可呢?况且,谁又知道会不会有人出于功利的目的,而真心喜欢上文学呢?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多读一点儿书,消费文学,消费文化,并不全然就是坏事。

“莫言热”是正常的现象。诺奖获得者很容易得到拥戴,在各国都是如此,在我国更像久旱的大地终于盼来了甘霖,好比在沙漠中行走的人突然发现了绿洲。这种渴盼已久的被认可忽然降临,国人压抑已久的自豪感终于可以以一个合理的理由一次性的抒发了,暂时性的成为报纸网站头条,街头巷议的谈资也无可厚非。既然我们不会对世界各地的人崇拜爱因斯坦感到诧异,我们为什么要对本国人民推崇莫言感到不安呢?试想,如果莫言得的是诺贝尔生物学奖,民众的这些反应是不是就会被看成理所当然的?也许,我们应该警惕的,不是莫言热,而是如何摆正文学的位置,如何正确地对待文化产业。“莫言热”本身并没有错,我们需要探索一条正确合理的“莫言产业化”之路。

 

责任编辑:胡宇奇 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