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赶墟”看当今农村生活

  • 谷舟 陈娟 (人文学院)
  • 创建于 2013-03-05
  • 1064

集市贸易在我国古代早已产生,而我国北方习称为集,南方习称为墟。我国农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墟市贸易。赶集或赶墟是自古及今农村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墟市贸易也涉及到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对古老的墟市贸易进行调查,对了解我国当今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社会文化面貌的变化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清水铺介绍

笔者利用暑假对湖南省耒阳市清水铺已历有近百年的墟市贸易进行了社会实践调查。铺上常住人口大概两百多户,而赶墟始于民国时期,当时规定农历每月逢五、逢十在此乡举办一次墟市,此传统一直延续至今。由于黄市镇附近地区只有清水铺一处可以赶墟,因此赶墟之日四面八方的人都会汇集于清水铺来进行商品买卖。

如今清水铺的人家中多为留守儿童及空巢老人。爷爷奶奶在家负责带孩子,一家的经济除了子女外出务工的收入外,其他则主要来自赶墟时开设店铺进行买卖交易所赚取的收入。店铺营生也是一家老小平时生活消费的最主要支柱。

墟市的店铺分类及变化

从开办墟市到现在,墟市贸易的百年变化直接体现了此地区的沧桑变迁。墟市上的店铺异常的杂:从补牙镶牙,理发,药草,卖狗到电子小产品之类的小摊都有。一些“过时”的东西还在顽强存在,一些新生的东西也渐渐出现。如今一些老DVD光碟店依然可见,老人们钟爱的烟草店,孩子们的小霸王游戏机插卡等十年前流行的东西如今在这儿还有市场。仅存的“补锅铺”也在顽强生存,但已由十几年前的几家缩为了一家,而铺主也是隔十天才来一次墟市开铺。此外,还有不少的铁具店。虽然如今种田的人少了,农田虽然慢慢地荒芜,但田地一直都是老人们的心头肉,因而时常可见一些老人和妇女围着那些铁器摊位看镰刀、锄头和草帽等必要的农具。此外,一些大城市出现的一些东西也逐步出现在清水铺这个小市场上。一些小孩子喜欢的三国杀和植物大战僵尸人游戏虽然在墟市上买不到,但是可见“植物僵尸杀”。另外,随着收藏的火热,如今在大城市异常火爆的“古董”摊居然也在乡村开始出现。一些前些年不见的烤鸭烤鸡店也渐渐在此兴起。

墟市上的店铺数量随着节日的变化也不同,逢年过节墟上的店铺最多,尤其是过年前的一两个月。相比平时,鸡、鸭、鱼等肉铺充盈于市,纸钱铺也较平时多了许多。由于农历初一、十五当地都有烧纸钱的习俗,因此在农历的十五和三十,集上买纸钱的老人特别得多。

墟市上的一些特有的商品都是自家制造。如酱油、米粉和豆腐。酱油不同于如今瓶装的酱油,是当地居民采用豆类自制而成。而此类传统手艺如今只有两户人家懂得制作,每次赶墟都能看到用桶卖酱油的大叔。如今两户人家的酱油也渐渐评出了优劣,一家做得酱油味道极好,也十分香,即使长久不用也不会发霉。而另一家的酱油虽然用于做菜味道还行,但是一段时间不用就会发霉,手艺也慢慢输给了前者。

清水铺的米粉与豆腐闻名于黄市镇,每次赶集的人都会去吃米粉和买豆腐。清水铺豆腐的制造都是祖辈相传,做工精细,豆腐水嫩,口感也极好,如今还存有三家豆腐店。米粉是清水铺的另一大特色,因为米粉极其好吃,几十年来生意一直很好,到如今米粉店还有十家左右。

以前人舍不得花钱,为了赶墟,天刚亮就动身从家里出发走路去赶墟。十几年前大多数人会渐渐坐船来赶墟,河岸边上都会停满船只。而如今由于乡村公路的发展,交通的便捷使得赶集的人都以摩托车作为主要的出行工具,因此坐船的人越来越少,以至于延续近千年之久的航运业到如今都快消失了。

交通的日益便捷,开车的人也越来越多。如今也因此专门设了一个存摩托车的车库。存一次车一块钱,车房老板一次大概有一两百块收入。而过年赶墟的那个时候,随着车辆的增多,收入至少有三四百元。

店铺的管理

墟市上的店铺管理较为有“人情味”。就以小菜摊为例,摊位大概有二三十个。卖菜的除一些专门的店铺外,其他大多数都是老爷爷老奶奶摆设的小地摊。虽也有竞争关系,但是买卖随意,设铺自由。老人们的小菜摊主要集聚在墟市的东北角,一方面由于东北角为学校的公共地,在此设摊无需交一元钱的摊位费,而在私人住户门口摆一些大的摊位则还需缴纳一次五元钱的管理费。另一方面,此处最早晒到太阳,周边没地方遮荫,因此其他摊位少,只有那些愿意省钱的老人才愿意在此设铺。但每次前去调查,笔者总发现那块地摊永远是最早摆满的。有的老人来得早,6点多就已到集上摆摊,直到8点多才把菜卖完。他们的菜价随时变动,卖菜的老人更多是想赚点辛苦钱,攒点钱给家里的孩子买点东西吃。

集市的管理都是由每家负责自家门前的店铺,因此每个住户都得负责家门口的卫生清洁工作。这也是清水铺自墟市贸易以来自然而然形成的传统。集市贸易较少受到当地居委会管理,都是自发贸易与经营,根据市场需求自动调节。由于赶墟的人主要都是黄市镇的,因此赶集的人大多都互相认识。农村地区都十分注重名誉,因此一些违法乱纪不正当的贸易较少,即使有,大多都是通过群众道德谴责来进行抵制。松散的管理,纯粹靠的都是一种道德约束。

店铺买卖和收入

米粉店在清水铺一直很受欢迎。在与米粉店阿姨聊天才知道,为了准备墟市的买卖,在举行墟市的前一天,阿姨必须磨一天的米粉。到了赶墟那一天,凌晨两三点就得起来生火烧水。早上六点开始卖米粉,到上午9点多卖完,一次也能有四五百元的收入。除去三十斤大米66元,柴油盐等配料,一次卖米粉的纯收入大概有三四百元。

衣服铺相对以前少了许多,衣服的款式以老年人的衣服居多,价格不贵,一般18块钱就能拿走一件。买主和卖主一般都是一些中年妇女。服装铺老板也抱怨现在衣服越来越难卖,青年人的衣服好卖,但现在来集上买的人少,而老人的衣服还得讨价还价侃上半天。现在为了赶墟从外地来清水铺开衣服铺的人也少了,他们更愿意去城里开店。虽然衣服“难卖”,但价格便宜,对于许多舍不得花钱的老人而言,他们更愿意在墟市买衣服。衣服铺一次墟市买卖大概能有两百元的收入。一个月共6次墟市,每月赶墟大概能有1200元左右的收入。

水果铺近些年的生意越来越好,由于赶墟时的价格会相对便宜,因此买水果的人也多了。荔枝5块一斤,买多点就4块一斤,西瓜1块。从早上摊上摆满水果到近中午时刻散集,水果一般都能卖完。一次的纯收入至少400元。

调查的反思与心得

从对墟市的调查分析来看,黄市镇清水村的墟市贸易大多数都是自动受市场调节,居民自我管制。因此,对于像出现类似“地下六合彩”并没人前来进行抵制。此外,一些老的手艺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做纸钱,做竹制品,做酱油等工艺到年轻这一辈也几乎没人会了。时代在进步,那些东西渐渐显得“沧桑”而无人“理会”了。

散墟后的卫生清理工作,纯粹靠的是居民自己的道德意识。面对脏乱的墟市,后期的清理工作都是一些老人在打扫。对他们而言,更多的是对墟市的不舍情结。如今墟市上的小偷少了,城市的小偷倒多了。不知是喜还是忧?由于如今前来买东西的人大多是来购买一些生活补给品,因此逛墟市的人也不如从前那么多。以前人节约,什么东西都得等赶墟的时候再买,可如今情况却大为不同。随着农村商品市场的发展,墟市贸易渐渐转变了,由以往农村集市贸易重要的角色地位,渐渐变为一种生活补充休闲的去处。

责任编辑:谷舟 陈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