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的人文化——中科院研究生院孟建伟教授访谈

  • 科学新闻
  • 创建于 2007-01-22
  • 4764
     当今的中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就科学教育而言,如何实现这种转变,中科院研究生院孟建伟教授提出了关于科学教育人文化的观点。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孟建伟教授认为,要克服并超越狭隘的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科学教育观,将以知识为中心或以知识为本的教育,转变为以人为中心或以人为本的教育,使科学教育更加贴近人、贴近人的生命,更加关注人的素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关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使科学教育更加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而真正将科学教育的过程变成培养人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将人文精神融于科学教育的过程,即科学教育人文化的过程。

    问:如何来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答:这属于理论性较强的问题。人们在讨论过程中,往往认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但我觉得不能把这两种精神完全分隔开。我认为,这两种精神有很深的关联。如果像过去那样来理解的话,那就把科学和科学精神理解得太窄了。人们往往只从实证的角度来理解,把科学看成完全客观的东西,把程序化、数字化、实验性、操作性、标准化看成科学精神,好像完全为了客观而客观。在我看来,实际上科学里也渗透着、蕴含着一种很深的人文精神。两者不是完全分开的。比方说,科学追求真理,就是很人文的。人性中蕴含追求必然的东西。许多小孩从小对科学很着迷。为什么着迷?那是人本能的东西,就好像爱好文学一样。有一种探索欲望、好奇心。有些人是数学天才,你说,他为了什么?就为了客观性?他就对数学这种文化着迷。这就像好多人对音乐着迷是一样的。无非有些人细胞在数学上,有些人细胞在音乐上,如此等等。所以,如果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完全看成是两个东西的话,我觉得这种理解方式是一个误区。

    我们今天的科学教育的问题之一就是过于实证化。实证化的意思就是,我好像仅给你讲客观知识,这个知识与人本身没有关系,你要刻苦学习并掌握它,然后加以严格的考试。仿佛教育和管理的方式都是纯粹客观的。从表面上看,我是以科学的精神来管理教育,来进行科学教育,但实际上割裂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深刻关联,也切断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科学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它像文学、音乐、绘画、哲学一样,有很强的人文性。什么叫文化?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同人的生活、思想、精神联系在一起的东西。如果把这些东西抛掉,搞所谓纯粹的科学教育,那么必然导致应试教育。到最后,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而是以书本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我觉得教书和育人应当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而且最重要的是育人。教书是为了育人。我们的科学教育的问题是什么呢?从表面上看,好像都在严格地教书,严格地考试,严格地过关,一切都符合所谓的科学程序,但实际上,往往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丢了,也就是把科学之魂和人文之魂丢了。所以我认为,当学生进入科学大门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整个科学文化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包括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及其相互关系有深刻的认识。

    问:科学文化包括哪些方面?

    答:科学文化不仅包括科学知识、科学理论,而且还包括科学方法论和科学价值论。方法论和价值论处在哲学层面上,我们的理工科教育往往很少涉及。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把方法论和价值论等哲学层面的东西融入其中。现在,科学课程好像只关注科学知识的逻辑系统,而没有关注在逻辑系统背后那种人性的东西、创造性的东西。于是,人们往往只知道科学的最终结果,而把活生生的创造过程忽略了。所以,学生们只看到书本上的逻辑的知识,但是看不到科学家的生动的创造过程。这种创造过程不仅包含方法论的东西,而且还包含价值论的东西,特别是科学对人自身的意义和价值等。因此,学习科学不仅要学习科学知识,而且更要学习整个科学文化,包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等。这样才会对科学着迷,才会有兴趣、激情,才会树立起理想,才会有追求,才会为科学去献身,并感到幸福。总之,我觉得要把学生领到这个地方,真正进入科学之门。

    领悟科学对人自身的意义非常重要。从事科学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对人自身的意义。创新、创造本身就是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就是一种十分愉悦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对社会的意义,那就是为祖国的前途、人类的理想献身。科学道路好像是一个媒介,走上这条道路,就把我和国家的前途、人类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踏上这条路又同我自身的幸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包括同自身的成就、辉煌和自我实现紧密联系起来。我在追求的过程中,我自己又感到愉悦和幸福。它们二者是统一的。

    问:科学文化中除了方法论、价值论,还有什么?

    答:首先,我认为价值论是最重要的,然后是方法论这个层面,那些往往是超越实证的东西。广义地讲,科学文化还包括好多东西。比如说,科学的社会运行,制度性的东西也是一种文化。如果你要真正进入科学,应当将科学作为一种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去理解,而不仅仅把科学单单看成一种知识。如果作为一种文化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去理解,你就可以感觉到科学与人文之间那种深刻的关联了。为什么?因为你的价值论层面很大程度上就是人文的东西。例如,科学和人自身幸福的问题,科学和生命的问题,科学和社会价值的问题等等就是属于人文的问题。还有,方法论层面也是属于哲学上的东西。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如笛卡尔、莱布尼兹、康德等等,往往就是伟大的哲学家。但我们的课堂很少涉及这些。我觉得,我们的科学理念,特别是对科学和人文相互关系的理解还有很大的问题。好像人们把它们完全分开来看,讲哲学就是纯粹哲学,讲科学就是纯粹科学,讲数学就是纯粹数学。但事实上好多东西都是连在一起的。比如说,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二者就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什么叫哲学思维?比如说,当我在做物理研究、化学研究或生物研究时,如果做到最后无法靠实验取得实证依据了,你就要去思想,去思辨!这就实际上已经触及到哲学了。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完全割裂开来,这是我们教育的一个很大的问题。这样一来,哲学好像完全变成一种外在知识。所以,作为理工科学生去听也罢,不去听也罢。反正,意义不是太大。实际上,什么叫科学素养,什么叫人文素养?这应当是种到学生骨子里的东西。它们将对实际的科学发现和创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你看,打开爱因斯坦文集,里面写的几乎就是哲学。有了这种哲学,才有这种高度啊!

    问:这两者之间如何更好地协调,避免割裂?

    答:要更好地融合,就需要在科学教育中渗透一种人文的东西。就是说,我作为一个自然科学的老师,比方说我是数学老师,你不能仅仅讲现有的、书本上的知识,你更应当涉及许多科学文化的东西。教学的过程中要能使人感觉到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包括科学家的兴趣,为什么许多科学家对科学这样着迷。还有,作为一个老师,我是怎样看待科学的,包括我的人生观,我的思维,我的思考方式,我对科学的感悟,我对科学的哲学理解等等。我觉得,如果我们所教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逻辑的话,那么,科学应当是很有趣的,因为我们将科学的活生生的过程和人的体验展现出来了。导师如何带研究生,主要带什么?我觉得,最关键的不是书本上的东西。书本上的东西学生都能看懂,书也能买到。最关键的是,导师自己是怎样做科学研究的。就是说,导师是怎样进入科学之门,怎样去理解科学,怎样取得科学成果的?要在这些方面对学生有较大的影响。你看,好多名家讲座为什么同学都愿意去听?它不是一种系统的知识,而是一个很综合的东西。例如,杨振宁的讲座为什么好多人愿意去听?当然,一是由于他有较大的名气。更重要的是,他讲的东西不仅仅涉及书本的知识,还涉及到对科学的深刻的独到理解。让人感受和领悟到物理学的高端思维,那些东西才是最深的东西,从中人们能真正领略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还有,要帮助理工科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人文精神,什么是人文素养。如何使学生真正具有这种素养,这是我们教育中最核心的东西。教育不是意味着简单的读书和考试,考完试就可以了。其实那是很表面的东西。

    科学家和人文学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比如,作为人文学者做研究,和自然科学家做研究,虽然专业上不一样,但实际的心路历程,包括对科学和学术的理解,有很大的成分是相通的。例如,刘东生是研究黄土的,我是研究黄土上的人的。研究对象不一样,他对黄土着迷,我对上面的人着迷。我也要面向自然,这个自然无非是人的自然,人文生态。然后,我们怎样深入地去研究里面的问题,提出理论。有很多方面是差不多的。在某方面很深入的话,都能道出一些新问题和新见解。如果我向理工科同学谈谈我这方面的体验,这种体验对他们来说显然是有益的。反过来,如果一个科学家给我们搞人文的人来谈谈他的体验显然也是有益的。所以,我们不能把科学与人文二者看成截然对立的东西。对人文学科的老师来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什么是真正的人文素养。让他学到一辈子都忘不了的东西。让他在脸上,在气质上都能透露出这种东西。

    问:刚才我们谈到了教学、学科的融合,从学生的角度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实现融合?

    答:从学生的角度看,要转变和超越狭隘的科学观念和人文观念。为什么这么说呢?过去我们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实证化的教育。不仅科学教育实证化,而且人文教育也实证化了。就是说把所有的知识都看成一种实
责任编辑:科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