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天天读】阅读年历·七月

  • 新京报 (新京报)
  • 创建于 2010-01-12
  • 1833
《水晶球》 (杨青 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吉姆·罗杰斯因为长年在亚洲,他的大量著作也早就被引进过来,想必,他早就成了中国读者所熟悉不过的“投资客”了。据说罗杰斯5岁开始赚钱,6岁练摊,26岁怀揣600美元闯荡华尔街,37岁携1400万美元退休,来自美国南部乡村亚拉巴马州的“土包子”,从最初分不清股票和债券到成为点石成金的“华尔街传奇”。整个故事,充满了美国般的传奇。阅读杨青这本《水晶球》,仿佛在看一段投资客过山车般的激情人生。不知道热衷于户外旅游的吉姆·罗杰斯对他的人生究竟怎么看?

 《水流云在》 (英若诚 康开丽 著,中信出版社)

 看监狱作品不少,但英若诚在狱中的作为让我叹为观止:虽是冤狱,但他不抛弃不放弃,不抱怨,不怨恨,不心灰意冷,不自我残害,反而是以寻求幽默的方式寻找生存之希望,哪怕这希望在当时连自己也未确定。他画画,记笔记,与狱监斗智,与狱友互相学习切磋……这一切的一切,体现的都是积极的人生。虽然之前就对“英家”家世有所耳闻,但仔仔细细地了解下来,还是被震撼了,比我想的还要“知识分子”。这是一本由英老用英文口述,外国作者用英文书写,再翻译过来的书,却也不失阅读快感,很好。

 《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 (徐贲 著,新星出版社)

 徐贲的作品,是各大好书榜上的常客了,《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也不例外。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一本严肃的学术论文集,能受到读者的青睐?或者正是徐贲的作品努力不懈地唤起公民社会中个人对于尊严的维护,才使得受众青睐吧。很多读者正是在这种不自觉的阅读倾斜中,倾向于徐贲,倾向于“有尊严的公共生活”。

 《蛙》 (莫言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以“内敛”来形容莫言显然是不合适的,但相比《檀香刑》、《四十一炮》的汪洋恣肆,这本《蛙》确实收敛了许多。在以往,历史的张力往往是莫言创作的动力之一,这次也不例外,《蛙》再一次回到了山东高密这块土地,一个乡村医生———姑姑的故事显然建立在高密的土壤上,乡土柔和了国族命运的论述,彰显了作家的现实关切与未来讨论,“蛙鸣阵阵”试图抚平历史实践的创痕与检索旧邦新命。

 《为了不能失去的故乡》 (华新民 著,法律出版社)

 北京城,曾经的胡同和四合院,如今早已成了废墟或已消失,在钢筋混凝土建筑中生活的读者,只能在书中的一张张历史照片中参见历史。历史无情,新北京打碎了曾经的旧北京,建设以破坏展开,北京,中国的一个背影,“中国”=“China”=“拆哪儿”?1954年,中法混血的华新民出生在北京的一条元代胡同里,她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这个白皮肤蓝眼睛的女人成了一名坚定的北京民间古城保护者,为了向拆房者宣战,为了“故乡”向拆迁宣战。

 

责任编辑:新京报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