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 把你冰冰爽爽的感觉打包带走

  • 苏孟迪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3-03-01
  • 528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味道,回想起在哈尔滨的日子,至今脑海里还能忆起那甜美的冰雪的味道。

去年最冷的时节,我和同学一起来到了哈尔滨。记得导师曾经对我说过:“一定要在最热的季节去一次海南,在最冷的季节去一次哈尔滨。”对此,我一直认同,亲自去过,便有更深刻的体会。若不是在最冷的季节,一定尝不到那甜腻腻、凉丝丝的属于哈尔滨特有的味道。

“冰”糖葫芦

在北方,冰糖葫芦是种再常见不过的美食,很多人喜欢它,是爱那种甜中有酸、酸中有甜的味道。但哈尔滨的“冰”糖葫芦,才真是应了它的名字。零下二十几度的户外,冰糖葫芦早就冻得结结实实,成了名符其实的“冰”糖葫芦。如果说吃一串普通的冰糖葫芦,享受的是酸与甜结合的味觉体验,那哈尔滨冰糖葫芦能带给你的,则是一种味觉与触觉的混合刺激。冰冷刺激着舌尖,让你似乎感受不到过多的酸,剩下的更多的是清爽的甜,还有,一口咬下去,牙齿切碎冰山楂的沙沙声。不得不承认,这是我在哈尔滨最喜欢的食物。直到离开哈尔滨,我还恨不能在火车站买上一串,真想把那种冰冰爽爽的感觉打包带走。

冰糖葫芦在哈尔滨的街头很常见,还保留着原始的售卖方式。小贩把一支支糖葫芦串插在特制的木棍上,拖在自行车的后座上,远远看去,像一颗结满硕果的小树,红彤彤的山楂果按大小排列穿在竹签子上,外面裹着一层晶莹透明的糖稀,煞是诱人。走近了看,种类还真是多呢,山楂的、橘子的、山药的都是些常见的品种,这几年新创的草莓的、圣女果的、沙果的、香蕉的也让人尝到了不同的口感。

不要小瞧这小小的冰糖葫芦,却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南宋绍熙年间,宋光宗最宠爱的黄贵妃生了怪病,变得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御医用了许多贵重药品,都不见效。眼见贵妃一日日病重起来,皇帝无奈,只好张榜招医。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他在为贵妃诊脉后说:“只要将‘棠球子’(即山楂)与红糖煎熬,每饭前吃5至10枚,半月后病准会好。”贵妃按此方服用后,果然如期病愈了。于是龙颜大悦,命如法炮制。后来,这酸脆香甜的山楂传到民间,老百姓又把它串起来卖,就成了冰糖葫芦。

在哈尔滨,冰糖葫芦是最“廉价”的美味,便宜的一两块钱,贵的也不过十块钱,却能让你尝到满满的冰雪的味道。

回到北京,我也曾尝试过把买来的冰糖葫芦放在冰箱的冷冻室里,但怎么都找不到在哈尔滨街头尝到的感觉。我想,这应该是这座城市特有的味道吧。

能喝的“面包”

格瓦斯是哈尔滨的特产,在中国大多数城市虽不常见,却是东欧国家流行的一种饮料。哈尔滨人总是叫它“噶娃斯”,听起来平添了几丝浓浓的东北味。

第一次认识格瓦斯这种饮料,是在东直门附近一家莫斯科西餐厅。刚一端上来以为是酒,因为看上去和啤酒很像,但仔细看,又发现比啤酒的颜色要更红一点。第一次尝,觉得味道有点怪,刚一入口,先是被浓烈的碳酸饮料刺激口腔的感觉,然后有点酸,然后便是甜。回味起来,有种清香的味道。后来多次喝过格瓦斯,现在想想,喜欢的应该就是它那种清香的味道。

格瓦斯原产于俄罗斯,俄文名是“Kbac”,翻译成中文是指用面包发酵酿制的碳酸饮料,其酒精含量只有1%左右。格瓦斯和冰糖葫芦一样,也是很具历史感的食品,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据说在几个世纪前的俄国,有的小饭店店主将食客掉在桌子上的面包渣收集起来,装在瓶子里进行发酵。几天后,瓶子里的面包渣变成了一种具有浓郁酵香的汁液,其独特的味道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人们还发现,这种饮品具有助消化、调节肠胃的功能,后来就逐渐成为俄罗斯一种常见的饮品流传起来。在1982年南斯拉夫举办的国际清凉饮料评比中,俄罗斯“格瓦斯”以18分的绝对优势力压蜚声世界的可口可乐9.8分而摘得桂冠,足以证明它的魅力。格瓦斯与“德国啤酒”、“美国可乐”、“保加利亚布扎”一起被公誉为世界四大民族饮品。

格瓦斯很百搭,配得了奢华的俄式大餐,也配得了平凡的民间小食。哪怕就着格瓦斯吃上一碗泡面,也不觉得奇怪。

格瓦斯曾是俄国最好的饮料,也是主人款待客人的首选,只有招待贵客才会使用。后来,格瓦斯变成了俄国最最普通的饮料,从沙皇到普通百姓都可饮用。在屠格涅夫的《罗亭》里,写到巴西斯托夫对达丽亚·米哈伊洛芙娜吃醋的一段,就说道:“我只不过是格瓦斯而已,普普通通的俄国格瓦斯,而您那位宫廷侍卫才算是您的一杯好酒。”如今在哈尔滨大大小小的餐馆里,也都能喝到格瓦斯。格瓦斯在哈尔滨卖得很便宜,一大瓶只有三五块钱,也因为销量不错,常常被店主们摆在显眼的位置。其实格瓦斯的清凉更适合夏天,但因为对它的钟情,即使在最寒冷的季节,我还是把格瓦斯作为我顿顿不离口的饮料。

马迭尔冰棍

有人说:如果没吃到“马迭尔冰棍”,那便枉来哈尔滨一次。还没到哈尔滨,我就被火车上的东北老乡推荐一定要去趟中央大街,尝尝马迭尔的冰棍。

卖冰棍的地方就在中央大街的马迭尔饭店门口,没有柜台,没有吆喝,甚至连牌子都没有看到,但你一定不会错过,因为只要你看到拥挤着的排着长队的人群,你就知道一定就是它了。

与热情的东北售货员很不一样,卖冰棍的阿姨压根儿不会招呼你,即使你已走到跟前,她也只会用浓浓的东北口音问上一句:“奶油的还是巧克力的?”或者索性:“白的还是黑的?”这时你只需交了钱拿上你想要的便是了,因为后面排队的人群绝不会给你搞清来历的时间。好不容易抢到了三支,同行的同学惊异地感叹:“即使夏天我也从没见过这么抢着买冰棍的场面!”

如果没见过一定想不到,在冬天的哈尔滨,冰棍不是放在冰柜里,而是直接摊在桌子上卖的。马迭尔的冰棍也是如此。而且马迭尔的冰棍没有外包装,只有两种口味,鹅黄色的是奶油的,黑色的是巧克力的,形状也是不能再简单的方形,再简单质朴不过了。

我选了传统的奶油味的。添上一口,就是浓郁的奶味,比平时吃到的奶油冰激凌要浓很多。我记得平生只吃过两次这么浓郁的奶油冰棍,一次是小时候在少儿活动中心体验冰激凌机的时候,自己亲手做的只用鲜奶和鸡蛋做的冰激凌,另一次便是在哈尔滨了。

忍不住尝了一口同学买的巧克力味的,也是味道浓郁,入口即化,甜而不腻。相比而言,我还是更喜欢自己的奶油味的。

别看这冰棍,还是有来头的。据了解,马迭尔品牌是由法籍犹太人开斯普于1906年在哈尔滨创建的,距今有100多年的历史,也是我国最早的冷饮企业之一。马迭尔一直坚持品质,保证无膨化剂,其固化物投放比例远高于普通的冰激凌。实实在在的马迭尔冰棍就像东北人的品格,朴实无华,质朴实在。

马迭尔是个传奇,它让冰棍这种季节性食品打破了淡季和旺季的区分,冰天雪地中的人们即使穿着羽绒服,哈着气,跺着脚,也要排队吃一根马迭尔冰棍,这奇妙的现象也许值得中国企业家们去深思吧。

东北菜也可以很细致

在哈尔滨的日子,自然不能不尝尝东北菜。在我的印象里,东北菜是粗犷的,东北乱炖、猪肉炖粉条、酸菜白肉,似乎东北菜,压根和细致扯不上什么关系。

然而经同学推荐,我尝了一道哈尔滨很有名的菜——老昌春饼,改变了我对东北菜固有的看法。

老昌春饼的大小和烤鸭饼的大小差不多,但是比烤鸭饼更软、更薄。两张春饼是一对,轻轻地揭开,对着灯一照,甚至能透过光来。春饼要夹着各式各样的菜一起吃,蘸一点甜面酱,放几丝小葱或黄瓜丝,味道更佳。春饼里必有的一道菜是摊嫩鸡蛋,哈尔滨人说,没有摊嫩鸡蛋,就不算是吃春饼。卷春饼的菜有很多,有荤有素,想吃有东北特色的可以点炒酸菜,店家推荐的还有炒合菜,如果想吃荤的还有酱肉、海参。不同的菜一同裹进薄如纸的春饼里,一口咬下去,各种味道混合在一起,美味绝妙。

最早的春饼是与菜放在一个盘里的,称为“春盘”。关于春盘的记载,可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正无日俗人拜寿,上五辛盘。五辛者,所以发五脏气也。”这里的五辛盘指的就是春盘。《四时宝镜》说“立春日食萝菔、春饼、生菜,号春盘”。唐宋时,春盘已成为立春当天食用的食物。杜甫也有过“春日春盘细生菜”的诗句。

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女孩,在北京,每年立春,都有吃“春饼裹豆芽”的习俗,称为“咬春”,有喜迎春季、祈盼丰收的意思,也提示人们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到了食用新鲜蔬菜的时节。所以在我心里,春饼和豆芽是绝好的搭配。吃着老昌的春饼裹豆芽,总有种回家的感觉。

大部分东北菜味道浓郁,偶尔尝尝这清清爽爽的春饼,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体会饮食背后的文化

在哈尔滨这个极具异域风情的城市,尝尝俄国菜成了游客们必然的选择。所以在哈尔滨,不乏大大小小的俄式西餐厅。其中最有名的,要数中央大街的华梅西餐厅。

华梅的装修风格很别致,一楼为现代派欧洲园林式酒吧风格,二楼为前苏联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风格,三楼为俄罗斯现代派风格。晶莹的吊灯,精致的壁画,优雅的雕塑,在这里用餐,是很惬意的享受。菜也中规中矩,红菜汤、罐焖牛肉、面包、软煎马哈鱼、罐虾、俄式沙拉、酸黄瓜,在一般俄式餐厅常吃的菜,这里都能吃到。也正是由于慕名而来者太多,在这里吃俄式大餐成了一种快餐式的体验,容不得细细品味,失去了原本的乐趣。

电视剧《血色浪漫》中钟跃民经常聚会的场所——北京的老莫西餐厅,曾勾起过我对俄国菜的极大兴趣,也曾去老莫西餐厅体验过一番,菜的味道和服务质量确实一流,却不知是否因缺乏了一个异域城市氛围而总觉得缺少点什么。

在中国吃俄国菜,还是应该在哈尔滨。在哈尔滨这个异域色彩浓厚的城市里,找一家并不出名的俄式西餐厅,装潢也许没那么俄式,菜品也许没那么正宗,但少了车水马龙的游客,暂时忘记匆忙劳累的旅途,只静静体会饮食背后的文化,感受这个城市里不同人的生活,我想,这会是更好的选择,也是旅行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责任编辑:苏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