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赤老师眼中的博士合唱团:科学和艺术在他们身上交融

  •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06-08-18
  • 6225
     【新闻网讯 记者邸笑飞】林玉赤老师在舞台上总喜欢穿一袭黑衣,转身弯腰致谢的姿势总让人感到一个艺术家的高贵气质。和同学们在一起的时候,她的脸上总是会漾出几条慈祥的笑纹,而在上课时候却又一脸严肃,让同学们心下一凛。

    她就是博士合唱团的声乐指导——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的她第一批成为国家一级演员,正因有了这个专业名师的带领,合唱团才能够在短短的两年内在专业知识上迅速走入正轨。

    在对于合唱团的同学们来说,声乐指导林老师亦师亦友,她不但教给同学们声乐技巧,而且也把他们当成孩子一样,讲做人的道理。而对于林老师,这群孩子们也如同自己的儿女。

    他们的歌唱欲望很强

    跟合唱团一路西部行,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看到一群年轻人对于音乐、对于艺术的热爱。在火车上、汽车上、饭桌上、常常飘扬起歌声。正如他们自己所说的:有合唱团的地方就有歌声。

    林老师说:很多同学开始加入合唱团也只是爱好,喜欢吧,没想怎么着,没想到自己现在越唱越带劲。很多同学嗓音相当不错,但在参加合唱团之前根本不知道。有一个林老师特别得意的女高音,陈佳迎——开始唱歌跟小蚊子似的,现在甚至能够唱技巧非常强的花腔。

    他们歌唱欲望很强。

    合唱团训练的时间是每个星期的礼拜六礼拜天。礼拜六是整体的排练,礼拜天是小课。在林老师家,因为她家里有钢琴。对于在科学院读研究生的同学,课余时间是相当的紧,但是他们却风雨无阻,无论如何也会腾出时间来参加每周的排练。有的毕业了的同学,只要工作的地方离中关村不是太远,还是会来参加平常的排练,和同学们一起唱歌。

    对于他们来说,歌唱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

    中国科学院作为中国科学的第一重镇,往往给人们的印象是神秘而严肃的;在中国科学院读书的学生,也常常会被人想像为不苟言笑的“书呆子”。以前我们就认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就是做学问的。可是现在博士合唱团作为一个学生合唱团水准相当的不错,完全拿得出厅堂。

    林老师说:我们乐团每年都和科学院联欢,在联欢现场常常会有院士啊、著名科学家登台表演,他们有的唱歌唱的特别好,有的小提琴拉的好。我感觉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

    确实,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科学和艺术都是寻找和谐与美,在科学里面存在美的艺术感觉,就如数学家讲数学里有美的感觉一样。

    工作与生活也是一个人的两个面,埃伦菲斯特和普朗克都是出色的钢琴家,爱因斯坦钟爱小提琴,物理学家费曼则喜爱敲鼓和绘画。

    博士合唱团的同学们让科学和艺术,让艺术和生活在自己身上交融。

    两年来有一个质的飞跃

    走入合唱团,对林老师来说,也是一个偶然。林老师是经由苏文星老师的介绍而来,刚开始只是听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有学生要考试”。来了之后才知道是这里要成立一个合唱团,需要一个指导声乐的老师。就这样,林老师来到同学们中间。一个偶然机遇的开始,带来了美丽的后篇,很多事情都是这样。

    林老师可以说是合唱团历史最悠久的“成员”之一。从04年合唱团成立的时候开始,第一次的考试,每一次排练,每一次演出她场场不落。

    回忆起最初的日子,林老师眼睛慢慢的眯了起来,表情变得很温柔。在第一次的合唱团入团考核中,林老师认识了最初的学生,听他们唱第一首歌,为他们分声部,教给他们如何发声,第一首合唱歌曲……

    但是对于同学们的声乐程度,林老师也很坦白的说“最开始真是什么都不行,每一首歌都要一句一句教,进度也很慢。”这并不奇怪,因为来合唱团的同学没有一个曾经学习过声乐,即使如第一任团长白云翔那样曾经唱过民歌,有一定基础的同学也都是凭感觉唱,从发声部分,方式,唱歌的状态等等方面比起林老师所认可的专业水准有一定的差距。

    因为有了这样的最初,所以合唱团的现在让林老师非常满意,甚至有一点赞叹——“两年以来真有个了一个质的飞跃。”

    确实,从不会发音、不懂美声、不懂表情,甚至不知道该怎样把声音合在一起的同学们,现在能够唱出优美的合音,有了生动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能够自己作谱子,而这谱子拿林老师的话来说“好的我都舍不得用”。这对于一个每周只有短短的几个小时训练,所有成员的科研学习都非常繁忙的合唱团来说,确实是一个飞跃。
责任编辑:研究生记者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