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准确定位,多元发展——马石庄副院长谈研究生培养

  •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06-09-13
  • 3754
     【新闻网讯 记者楚惠萍】9月12日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级研究生开学典礼的日子,担任总指挥的马石庄副院长在忙碌之间接受记者采访。马石庄副院长主要谈到了他所主管的学生、培养和国际交流工作。

    记者:现在我们新一届的研究生已经正式入学了,据我所知,2006年,我院共录取博士研究生5025名,录取硕士研究生6324名,我院的在学研究生规模已经达到约三万三千名。那么明年咱们科学院还准备扩招吗?

    马石庄:不会扩招。目前,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教育进入了“稳定发展规模、提高培养质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阶段。

    记者:在开学典礼上,我们看到科学院也有很多留学生。那对于留学生的招生数目有没有什么名额限制,会扩招吗?

    马石庄:招收留学生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和推动教育的国际化。至于招生数额会根据我们的实力稳定发展。

    记者:对于培养模式,国外有不少大学都是把硕士阶段的学习当做一个过渡性阶段,而真正做研究工作是在博士阶段。您对这种模式是如何看的,我们中科院会不会考虑这种模式?

    马石庄:世界上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分为几种。一种是英国,和全世界不一样,三年本科,一年硕士,三年博士。再一种就是美国的教育模式,四年本科,以培养博士为目标,硕士作为一个中间学位。还有一种就是独立的硕士和博士体系,比如像我们国家以前。但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变成混合制了,因为有硕博连读体系。在日文中,硕士被称为修士,实际上我认为这个含义可能更确切一些,他说的硕士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阶段或者说他的要求目标和博士是不一样的。应该说,我们国家的宏观体制逐渐在靠近美国的体制,以十八岁作为一个大学入学年龄,四年本科,到拿到博士学位大概再需要六年的时间。

    各种模式的培养目标不一样,美国以及我们国家都是一种多元化的培养目标。目前一些高校在做一些硕士生短学制的改革尝试。我们不会盲目跟进。我们会有一种趋势和可能,是把主要目的以培养博士为主,而把硕士作为一个中间阶段,就是在完成学业之前由于各种原因想要中断学业,只要你达到了某种标准就可以获得一个硕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作为一个国立科研机构,就要以培养博士为主,从导师方面来讲,他需要研究生作为他的科研助手;而从学生一方面来讲,如果他立志想要做博士,那么中国科学院是最合适的。

    记者:刚才您在谈话中有提到多元化的培养目标,这和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有什么联系吗?

    马石庄:我们显然不可能把招来的学生全部培养成科学家。即便是把他们全部培养成科学家也没有那么多就业岗位。只有那些具有科研能力的学生才能进入到科研领域。但并不是所没有进入到科研岗位的学生就是不好的学生,他们可能具有其他方面的才能,他们可能是经营人才,管理人才,也有可能是领袖人才,等等。但他们在科学院所接受的科研教育,科技创新教育等等,对他们走上各种岗位都是大有好处的。

    记者:在我们人文学院科技传播专业,大部分的学生都不是学新闻传播出身的,尤其是我们这一届。您对我们这些“半路出家”的学生有什么看法和要求呢?

    马石庄:你们有你们的优势,你们广泛的背景就是您们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现在中央电视台,所有重要节目的主持人,大致都不是广播学院毕业的。他们的成功就是你们的例子和榜样。据我所知白岩松是辽宁大学学中文的,水均益是兰州大学学外语的,东方时空的主持人是北京大学学物理的,等等。新闻传播本身,它的意义在于传播什么,怎么传播,它需要一个综合性的知识。而你们多元的背景恰恰是你们的长处。希望你们除了加强你们专业课的学习以外,还要认真学习,注意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记者:许多国外的高校对于高等教育都是一种“宽进严出”的政策,与国外的这种政策相比,我们中国的高校学生毕业似乎相对容易一些。也有可能有这一方面的一些原因,使得一部分人抱着有利于找工作而非做科研的目的来读研。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马石庄:对于目的性很强的事情来说,包括全世界,可能“种瓜得瓜”的事情并不多。有志向固然是好事,但是有伟大的志向,将来也未必就能有大的成就。因为科学研究需要人有目标、有追求,但仅仅有目标和追求是不够的,还有机遇等方面的因素。受教育的目的只是让你成为人才。就算读研仅仅是为了一个学历,这也没有什么不可以。至于一个人将来干什么,本身就没有一定之规。可能想干的干不成,不想干的倒干成了。可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别的事物产生了兴趣,转而改变学习和研究的方向以及目的,但这并不能证明原来的目的不正确。所以这里不存在高和低的问题。

    我们要有一个新的人才观。不要认为读研、成为科学家就成功了,不是那样。只要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无论哪方面,行行出状元。我同意这样的观点,北京大学的毕业生去当肉铺老板也没什么见不得人的,自食其力,用自己的知识和劳动奉献社会,这就够了。全世界也都是这样,美国的博士也不全在科研机构供职,干什么的都有。还有,前两年在日本有一个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不是在一个公司做推销员,后来才成为大学教授的吗?我们当然希望我们能够培养出科学家,但那只是少数。反过来说,也不是读的学历越高,就越成功。很多很成功的人士,也没有什么学历。比如MBA教材中的很多案例都是来自那些没有读过MBA的人。世界上第一个博士肯定不是博士培养出来的。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就够失败的了,我们不能再把研究生就业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记者后记:秋风送爽,晴空历历。金色的秋季本来是收获的季节,对于我们新生,却是一个新的耕耘的开始。我们将牢记老师的教诲,在新的征程上创造更大的辉煌!
责任编辑:研究生记者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