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研当作生活的一部分”——访王宽城基金获得者国科大老师肖小玲

  • 李晨阳 李书明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3-03-05
  • 510

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的青年科研工作者,王宽城基金获得者肖小玲副教授在我们对面款款而坐。只见她衣着朴素,短发齐耳,举手投足间体现着知识女性的沉稳优雅。见到我们,她略带歉意地笑道:“这是我第一次接受采访,可能没有经验。”这份初见面时稍显拘谨的态度倒令记者立时感到她的随和、亲切以及对他人的尊重。在简短几句寒暄后,我们把话题引到肖小玲的科研工作上,肖小玲很快打开了话匣子。

初露峥嵘

肖小玲的研究方向包括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无机功能材料、纳米材料。近年来她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兢兢业业、潜心钻研,做出了一系列出色的成绩。

虽然肖小玲是刚出站的博士后,但现已成为一名新晋副教授。不仅如此,去年,她又从众多青年科研工作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王宽城博士后工作奖励基金,可谓年轻有为。

中国科学院王宽城博士后工作奖励基金,针对全中科院系统的博士后,每年仅有50个名额,竞争殊为激烈,因而更显难得。与资助科研课题的自然科学基金不同,该奖励基金更侧重于奖励科研人员个人,能获得这一殊荣,靠的主要是青年人才自身的前期积累和展现出的科研潜质。肖小玲自2008年以来,已发表SCI论文24篇,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13篇,影响因子5.0以上6篇,其中《Advanced Materials》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流期刊,影响因子13.88,申请美国专利和中国专利各2项。此外,她还独立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子课题、第五批博士后特别资助等多个项目。

当被问及自己具有哪些优势从而获得如此多的成果时,肖小玲谦虚地否认了自己的优秀,笑称自己并无所谓的“制胜之道”。

做“有意思”的科研

“我所研究的方向现在非常热门,因为它涉及到能源的储存转换以及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个方向前景很好,和实际的应用、结合也非常紧密。”在向我们解释她的科研方向的特点时,肖小玲顺手拿起放在桌上的手机,掀开后盖,指着电池笑言:“我们做出来的东西可以直接付诸应用,这一点让我很有成就感,也觉得非常有意思。”

在与肖小玲交流的过程中,“有意思”是一个频频出现的词语,这个小小的词汇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她谈及工作时的那份喜悦和热情。

关于许多人强调的“兴趣”问题,肖小玲认为兴趣很重要,也是可以培养的。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把科研当作生活的一部分”这句话两次出自她之口,令我们深受触动。此外,肖小玲还多次提到非常喜欢自己现在的工作氛围,很享受材料学院的和谐氛围。事实上,我们在采访前和采访后,都亲眼目睹了肖小玲和同事们之间令人称羡的友谊。

勤奋出成果

肖小玲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是应当具备一些特定的素质:个性独立、不急于融入社会的人更适合于做科研。因为科研工作说到底是有一点自娱自乐的意味。她觉得自己的一部分性格恰合此道。当被问到从事科研时是否也需要一点天赋时,肖小玲这样回答:“我认为有天分的人是存在的,一个实验室中总会有一些学生不仅专业基础非常扎实,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能上升到更深刻的层次上,往往能认识到问题的本质。但是我不属于这一类有天分的人,我只是不太懒惰而已。在我上学的时候,我的导师有时不在国内,即使在实验室只剩下我一个学生的情况下,我也照常每天进实验室,从早工作到晚。有天分的人只是少数,要在科研道路上有所成就主要还是有赖于后天的勤奋。”

也曾迷茫过

众所周知,现在的很多硕士生虽然已经初步跨入了科学的殿堂,但对自己是否具备投身科研的决心,是否适合从事科研工作却缺乏清醒的认识。

对此,肖小玲表示:“我当初选择攻读硕士的时候,也还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科研目标。”接着,肖小玲爽朗地笑道,“当初我也和你们大多数人差不多吧。”学生时代的肖小玲有一个很单纯的理想——做一名大学老师。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她一路攻读了硕士和博士学位,但那个时候,她还并未明确对科研的理想和追求。肖小玲坦言自己对科研的感情是“慢热”起来的,是在一步步潜心去做的过程中逐步产生了对自己的研究方向的兴趣。“在一个领域中做的时间久了,有了一定的积累,兴趣也就相应产生了。现在的工作我很喜欢,不仅是喜欢工作的内容,也喜欢我目前工作的环境和氛围。”

谈到目前很多人在就业和生活压力下发出的“读研读博,从事科研是否值得?”这样的质疑时,肖小玲的态度显得很从容:“科研道路本来就是一条清苦的道路,就我个人而言,我的个性比较棱角鲜明,如果进公司打拼,虽然收入会高很多,但我可能会感到不快乐。做科研工作是一个享受自由的过程。既然有些东西难以兼得,我还是更喜欢现在自在、快乐的生活。”

作为一名女性科研工作者,肖小玲倒没有像时下很多女硕士、女博士那样,太多地感到迷茫。虽然她也承认在当前社会上,高学历女性有时会遭受一些偏见,在婚姻生活上“总有短短几年会受到影响”。不过她从不认为在从事科研工作的过程中,男性和女性有什么太大的差别。谈起自己的生活时,年轻的肖小玲总是面带从容祥和的微笑,从这种微笑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知识新女性对自己人生充满把握的自信。

重科研亦重教学

对于研究生教育,肖小玲颇有一些理念和见地。她多年来一直梦想成为一名大学老师,如今心愿得偿,梦想成真。肖小玲饶有兴味地向我们阐述了她关于教学和师生关系的一些看法:“学生的兴趣是第一重要的,学生应当首先对这个科研方向有兴趣,愿意做这方面的课题。其次,导师对学生应当起一个督促和引导的作用。比如,在我们的课题组里,每个星期会开一次组会,对学生的科研工作及时地跟进并给予指导。”据我们所知,目前肖小玲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开设的一些课程,诸如《纳米材料制备与应用》和《新能源材料与技术》,都颇受学生欢迎。“选我课的学生很多,课堂效果也不错,”肖小玲脸上带着欣慰的神情,“至少在我的课堂上没有看到打瞌睡的学生”。

大学教师该如何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一直是近年来颇具争议的话题。针对当前社会上常见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肖小玲指出,首先不应当把科研和教学对立起来,教学不仅不会对科研工作造成干扰和负担,还能对科研产生促进作用。“当我站在讲台上,如果由于专业知识不足而讲得不好的话,真的会觉得很难堪。这种心情就会促使我去看更多的文献,做更深入的思考。现在的学生很活跃,下课后常常会有人向我提问,有时也会被问倒,或是遇到很有价值的问题。”她相信,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在短暂的采访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朴素真挚、快乐充实的年轻学者。肖小玲是谦虚低调的,也是自信幽默的,与她的交谈总是轻松愉快、笑声不断。在这里,也祝愿肖小玲能在自己热爱的学术领域和科研道路上,有更大的突破,更多的收获。

责任编辑:李晨阳 李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