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大讲堂 科学的耕耘者——记李永舫院士国科大讲座

  • 朱献濮、张健唯/文 王乐/摄 (校团委)
  • 创建于 2016-12-02
  • 3542

1125下午,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团委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会承办的院士大讲堂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东区教2-101举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李永舫院士为师生们带来题为致力科研、天道酬勤的讲座。

李永舫先生今年68岁,站在院士大讲堂上讲了1个半小时。

李先生1948年出生于行驶在渠江中的一条船上,出生后居住重庆,后随父母移居杭州、合肥,四岁时跟父母回祖籍河南,仅仅人生的一个小开端,他便走遍了大江南北。现在李先生在家吃过晚饭,便又回到实验室,那小小的一方桌子黏住了他耳顺之年后的多半时光。二十多岁时李先生正值风华,那时拍的一张黑白照足以让台下的学生惊叹良久;如今他讲座开始前端坐在一张小椅子上,安稳如一座载满松柏风雪的山。胡英院士、吴浩青院士、钱人元院士、井口洋夫先生(日本学士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Alan J. Heeger教授(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是他读研究生、博士后以及到日本和美国访问研究期间的老师,他对这些老师都非常敬佩,认为在他人生征途上能遇到这么多好的老师是他人生的最大荣幸。

谈人生

李永舫先生自嘲是生不逢时的一代人,出生时(1948年)解放战争还没结束,国内仍是一片烽火。10来岁正长身体时,遇到了三年自然灾害闹饥荒。1966年,作为一名成绩优异的高三学生,李永舫先生本应可以读大学继续求学。可是,这时遇到文化大革命,大学停止招生。两年后相应号召下乡,正值人生黄金年龄段的李先生成了一名农民。

1977年,全国范围内开始恢复高考,李先生说这是他人生中最大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一生中最让他兴奋的一件事,因为这给他一个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但是,此时他已经多年没有系统学习,并且已经是一个有两个孩子的父亲。另外,作为大龄考生,政策上规定大学录取分数线须比年轻考生高100分。当命运第一次向李永舫先生递出橄榄枝时,他抓住了这次机会。在短短不到两个月的复习时间了,他在不影响他在睢县微生物农药厂工作的情况下,,早上4点多起床,抓紧一切时间复习。凭借他原来坚实的基础和两个月的努力,顺利地被他报考的第一志愿华东化工学院(当时改称上海化工学院,现在改名为华东理工大学)抗菌素专业录取,他考取大学的消息《河南日报》曾给予报道。他们这一批七七级大学生学习非常努力,努力程度简直可以用疯狂来形容。

李先生在《苦乐六十年》序里这样写道:我走过的这六十年,经历了不少艰难困苦的岁月,有幼年的飘泊和动荡、三年困难时期的挨饿和艰辛、文革的动乱和失去读大学机会的痛苦、农村重体力劳动的劳累、家庭责任的重担、也有研究工作中的挫折和申请科研经费的艰难。回首往事,不禁感到心酸。不过,人生苦乐相伴,有苦也有甜。我也有在乡下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愉快、上学时获得新知识的好奇和高兴、挨饿时吃顿饱饭的满足、酷暑烈日下劳动后树荫下的凉爽、恢复高考后重获读大学机会的兴奋、科研获奖登台领奖的光荣、研究工作取得进展和申请科研项目获得批准的喜悦……”

谈做人

当这样一位经历了大半个世纪风雨的老人站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很难在第一时间就自然而然地想到这是一个院士,一个在光电领域有杰出成就的人。因为在第一时间被感染到的是那种认真质朴的态度,质朴到仿佛看到的是一位正在田间辛勤耕作的老农。李永舫先生在103页的ppt里八十多页是介绍自己的研究工作,二十多页是关于人生感悟,但是其谈自己成就的ppt仅仅只有简单的两页。

在谈自己人生感悟时,李先生说了很短几句话,认真做人待人以诚顺其自然,句子都很短,先生说的很认真,每一句我们都曾听过,只是没有像李院士那般笃信。

说完后,全场鼓掌三次,先生每次都说了谢谢。

总结前半生的经历,李永舫先生说他最深刻的人生感悟是天道酬勤,一个人只要努力了,连老天都会帮忙。人生最靠得住的是自己的努力,通往成功的捷径也正是努力。

谈事业与家庭

院士在国内象征着学术领域的一种最高荣誉,每一位院士在其科研领域都有着杰出的贡献。李先生在谈到自己的工作时,如数家珍一般,从探索过程讲到前沿动态,再到未来前景,八十多页ppt如流水般翻过,一个领域的脉络徐徐展现在我们面前,如一副绝美画卷。先生说选对研究方向是科研事业里最重要的一点,从发现新现象开始,到从选题入手,再到确定关键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他提到的选题三步骤(选对研究领域、确定研究方向、找准关键科学问题和确定解决问题的途径)是每一位想要从事科研的人都要仔细思考的。对于研究生同学,他认为大家应该在导师确定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的基础上,需要在找准关键科学问题和确定解决问题途径方面下功夫。想要科研事业成功,热爱、用心、努力和认真每一点都不能少。

对大多数人来说,事业和家庭往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院士也不例外。李先生在谈到自己为了事业离家求学工作近十年时,动情地说道:自己有愧于家庭。离家时,自己已经是一个有两个孩子的父亲,为了求学只能离开家乡,告别妻子。为了早日尽到自己在家庭里的责任,先生没有选择出国,留在了国内,并把在老家农村的妻儿接到了身边。

李先生说,一个人做事情,一定要专一。在谈到自己小学未毕业的妻子时,先生也是自豪地说她是一个地道的农民。李先生认为,一个研究者应该有自己标签式的研究成果,作出自己的特色。李永舫先生到中科院化学所工作以来30年,一直坚持共轭高分子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研究领域,终于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光伏材料和器件方面取得了自己的成就,并得到了世人的认可。他现在仍谦逊认真地走在这科研的路上,一步一步,仿佛仍是当年在乡里劳作一样,耕耘不息。

讲座现场讲座现场讲座中讲座中观众提问观众提问观众听讲座观众听讲座李院士题字李院士题字




责任编辑:王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