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中国物理学会2022秋季学术会议(以下简称“秋季学术会议”)在南科大闭幕。
在4天的会议时间里,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企业的专家学者以大会特邀报告、分会邀请报告、口头报告和张贴报告等形式展开交流,举办了多场重量级活动。
本次秋季学术会议注册参会人员3456人,接受报告1493篇。会议共设21个分会,涵盖粒子物理、场论与宇宙学,核物理与加速器物理,原子分子物理等领域。
会议举行了中国物理学会2021-2022年度物理奖颁奖仪式。
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陈辉,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杨建成获2021-2022年度中国物理学会胡刚复物理奖(实验技术);
华东师范大学吴健、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许秀来获2021-2022年度中国物理学会饶毓泰物理奖(光学、声学、原子和分子物理);
清华大学姚宏、浙江大学袁辉球获2021-2022年度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物理奖(凝聚态物理);
北京大学刘玉鑫,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魏龙获2021-2022年度中国物理学会吴有训物理奖(原子核物理);
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李海波获2021-2022年度中国物理学会王淦昌物理奖(粒子物理和惯性约束核聚变)。
11月18日晚,中国物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在南方科技大学举行。大会公布了中国物理学会终身贡献奖,周光召、赵凯华、陈佳洱、王乃彦、甘子钊、杨国桢、杜祥琬、赵光达、郑志鹏、赵忠贤等10位物理学名家获此殊荣。
附获奖者工作介绍:
中国物理学会胡刚复物理奖(实验技术)
获奖者:陈 辉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陈辉副研究员从事极低温-强磁场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他与合作者发展了多级电磁屏蔽技术并提高能量分辨率。基于高分辨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在原子尺度系统研究了"笼目"金属表面与新型二维材料的原子构型与新奇物性,发现了"笼目"超导体中的配对密度波与"笼目"磁性金属中的"自旋轨道极化子",实现了石墨烯纳米岛原子级精准可控、按需定制的"折纸术",为新型低维材料精准构筑与物性调控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杨建成研究员从事强流离子加速器束流动力学和关键技术研究。带领团队完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流重离子加速器总体设计和关键技术攻关,创新突破了新一代强流重离子加速器非谐振快循环加速技术瓶颈,核心指标国际领先;成功研发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重离子同步加速器,结构独特、周长世界同类装置最短,实现多项国际先进指标;成功研发我国首台空间环境地面模拟专用离子加速器,为航天空间辐照研究提供先进实验平台。
中国物理学会饶毓泰物理奖(光学、声学与原子分子物理)
获奖者:许秀来
工作单位: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许秀来教授的研究方向是低维半导体光电物理与器件。他与合作者研究了半导体单量子点中量子态的高精度操控与探测;利用单量子点与光子晶体微腔的强耦合首次实现了双光子激子极化激元,并利用p轨道激子突破偶极近似提升了极化激元的耦合强度;结合光学微腔与波导的集成,实现了确定性的自旋光分束,拓展了半导体单量子体系的片上集成与应用。
中国物理学会吴有训物理奖(原子核物理)
获奖者:魏 龙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魏龙研究员长期从事核分析、核成像技术研究,在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包括:与合作者以正电子谱学的方式揭示了半导体以及过渡族化合物的微观缺陷及其演化规律,研制了基于电子直线加速器的慢正电子强束流系统;率先在国内开展编码孔径成像的辐射安全应用,解决了高本底环境下的噪声抑制问题,提高了成像灵敏度;推动了射线成像技术在生物医学及精密测量等领域的应用;研制了高性能小型PET等一系列科学仪器设备。
中国物理学会王淦昌物理奖(粒子物理和惯性约束核聚变)
获奖者:李海波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李海波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正负电子对撞实验物理研究。2005年起参与北京谱仪III(BESIII)物理预研究工作,与合作者在BESIII实验中开展以下研究工作:1)参与开展粲介子和粲重子的实验研究;2)利用BESIII实验开展夸克碎裂函数的研究;3)开展正反超子衰变中CP破坏和稀有衰变的实验研究,为理解强子物质基本结构及其相互作用性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