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阶一六教室,中国科学院院士解思深出现在“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讲台上,为本科生带来了一场有关会聚技术的讲座。此次讲座的人气极高,不仅因为解思深院士的个人魅力,吸引着大家注意力的还有“会聚技术”这个词。
在听众期待的目光中,解思深以一身朴素但是非常整洁的休闲装出现,面带微笑,徐徐走向讲台。年过七旬的解思深院士全程笔直站立着讲完全部内容。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会聚技术和可能的应用,首先产生的问题就是:会聚技术到底是什么?解思深给出的答案是——会聚技术又称“NBIC”,指的是纳米、生物、信息、认知四门学科的交叉学科。这门学科以认知为基础,在纳米层面上对于生物与信息问题进行探讨。
接下来,解思深向大家分别介绍了会聚技术在生活、军事、生物、信息的应用。在生活方面,PM2.5相关问题的解决就与会聚技术息息相关;在军事方面,美国开发出的“钢铁战士”是会聚技术综合应用的最佳实例之一;在生物方面,会聚问题给药物的特异性运输和新型疾病诊断技术的发明带来了新的希望;在信息学方面,会聚效应联系了应急联动和可视化语言。解思深游刃有余地讲完了这些学科跨度极大的话题,让在场同学对于交叉学科的定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解思深介绍的会聚技术与交叉学科激起了在场同学的科研探索热情,同时也给同学们心里留下了许多疑问。类似于会聚技术这样的交叉学科领域将是今后科学的发展方向。对于学科综合性极高的这样一门技术,仅凭一己之力解决所有的问题是几乎不可能的,此时团队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在提问环节,同学就问道什么样的团队才是一个非常好的团队。解思深首先非常谦虚地表示这是一个非常难解答的问题。虽然一个团队是否优秀的评价标准非常复杂,但是解思深着重强调了和谐,认为只有一个和谐的团队才有可能是一个非常优秀成功的团队。这句话博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一般而言,为了评价一个团队是否优秀,人们往往都试着从科研能力方面寻找答案,而解院士的一席话却告诉同学们,对于对于一个优秀的团队,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才是重点,而不在于名气有多大。
讲座结束之后,解思深继续在教室与同学们亲切交流,解答同学们的有关问题。
主讲人简介:
解思深,男,1942年2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山东青岛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3年毕业于中科院物理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65年至1978年在宁夏钢铁厂任技术员,1984年至1986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电机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做博士后,1986年至今,历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2004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解思深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从2005年5月起被聘为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延伸阅读:
“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创办于2014年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首批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同时欢迎研究生和教职工参加,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部主办,讲座召集人为高鸿钧院士。该课程按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材料、计算机六个专业,邀请相关科学领域的院士等知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通过讲述科学故事、介绍相关学科方向的科学前沿进展,让学生在本科第一学年了解不同学科的科研方向和主要进展,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为他们最终选择学科专业和专业方向提供更丰富的判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