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之日,你们‘强国一代有我在’的青春誓言仿佛还在耳边,今天却已到告别之时。”7月3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树深院士在毕业典礼上对同学们说,“今天,看到你们青春的面庞,坚毅的神情,我们有理由相信,‘强国一代’初长成。你们自信的模样,就是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希望!”(点击阅读讲话原文)

李树深在毕业典礼上讲话

  当天,国科大2022年度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雁栖湖校区举行,6493名博士生、6075名硕士生以及371名本科生获得学位。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院士,中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张涛院士,中科院副院长高鸿钧院士,中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周琪院士出席毕业典礼,国科大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董军社宣布学位授予决定,国科大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王艳芬主持毕业典礼。

董军社宣布学位授予决定

王艳芬主持毕业典礼

  每年7月,都是属于校园的“丰收季”。在毕业典礼讲话中,李树深展示了一张特别的“丰收”合影——身着学位服的毕业生们和导师在小麦试验田中拍下的毕业纪念照。这张照片定格了粮食丰收和学业丰收的幸福。李树深表示,从国家级种质资源平台,到“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从培育良种到保护耕地、开发边际土地,国科大学子在科教融合的平台上,延续前辈荣光,传承家国使命,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贡献着青春力量,真正将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

被校长点赞的麦田毕业照

  2022届博士毕业生代表王丽冰在发言时说,受益于科教融合办学模式,我们可以在上海光源、“科学号”海洋科考船、综合极端装置等一流科研平台真刀真枪地开展课题研究、追逐科学梦想,“在国科大,我们充满无限可能。”

  “无限可能”也包括探秘世界第三极。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的贺信中强调,“希望你们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精神,聚焦水、生态、人类活动,着力解决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绿色发展途径等方面的问题,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贡献,让青藏高原各族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安康。”今年5月4日,第二次青藏科考“巅峰使命”珠峰科考队成功登顶世界最高峰,完成了多项重大科研任务。国科大有17名学生参与了“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其中应届毕业生1人;而在过去五年里参与第二次青藏科考的900名国科大学生,约有180名今年毕业。

  李树深表示,“站在科学之巅解决科学难题”,是人类挑战极限、认识自然的方略,也是中科院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使命担当。“在珠峰地区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不缺的是精神。”李树深希望这种精神,能够激励和滋养同学们一生一世。

  在李树深眼里,2022届的毕业生既幸运又“特殊”。幸运的是,他们见证了国科大建校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科院建院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等重大历史时刻,感受着发展的脉动、大国的底气和时代的光荣。特殊的是,他们的学业和生活持续受到疫情影响,多了不少独特的记忆。李树深感谢同学们与学校一起直面挑战、共克时艰。

  疫情之下,国际格局、世界秩序深度调整,人们的工作学习方式、交流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在悄然发生转变。李树深指出,“万变”之中,人性中善良的光芒不会改变,中华民族的韧性不会改变,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不会改变。

  李树深寄望毕业生做一粒种子,向下生根,向上生长;做一颗星辰,努力发光,用力闪耀;做一滴水,清澈纯粹,坦荡坦然。他希望毕业生牢记,科技界不能有泡沫,要杜绝浮夸浮躁之风,不能急功近利,要用钉钉子精神干实事、实干事。面对纷繁世界,他希望同学们保持头脑清醒、明辨是非,理性思考、冷静判断,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面对艰难困苦,他希望同学们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气魄和胆识,更有“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恒心和毅力。李树深叮嘱毕业生肩负时代使命,将个人追求融入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时代蓝图,延续中国科学院人的光荣传统。

  本年度毕业典礼的主题是“光荣与梦想”。2022年,国科大更名刚好十年。李树深在讲话中,祝愿学校的下一个十年,祝愿毕业生的未来人生,“一路向阳行,梦想皆开花”。

  国科大是一所以科教融合为办学模式、研究生教育为办学主体、精英化本科教育为办学特色的创新型大学。截至2022年7月,已累计授予207829名研究生硕士、博士学位,授予1713名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

  作为科技创新生力军,国科大毕业生中的大多数将在中科院各研究院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以及国家机关等各个行业岗位,扛起科技自立自强“国家责”,也有一部分毕业生将在创业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2022届本科毕业生范一喆在发言中回顾了四年学习、生活、科研和社会实践的经历,他说,“一场场院士名师的科学前沿讲座,一次次学术沙龙,向我展现着各个领域的突破和前景。”在国科大,让他看到了科学的瑰丽与广博,看到了科研人眼中的热情和心中的家国。几年间,不但提升了科学素养,也让他拥有了“更上一层楼”的格局和眼界。“我将在国科大继续深造,努力在科学的版图上,增添自己的一块。”范一喆说。

  据统计,在国科大2022届本科毕业生中,有330名毕业生将继续攻读硕士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深造率约90%。其中299名毕业生将继续在国内(含香港)深造,占毕业人数约81%。

  “走出校园,明天将是新的篇章、新的挑战,让我们一起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留学生代表、来自塔吉克斯坦的DILSHOD AKHROROV热情洋溢地说。

范一喆发言

王丽冰发言

DILSHOD AKHROROV发言

  作为国科大导师代表、2008届校友,计算机学院副院长、中科院计算所副所长包云岗既是导师也是学长。他在发言中讲述了第一次看到国务院1955年颁布《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时的激动心情,“是一种震撼,是一份自豪,更加强了心中的使命感。”曾经的中科院研究生,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国家队”“国家人”,担负着新中国科技发展的特殊历史使命。包云岗说,“今天,作为新一代国科大人,我们更应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心怀‘国之大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谱写新篇章。”包云岗还和毕业们分享了多年感悟出的三条“人生公理”,并鼓励同学们尝试做一些不同的事,因为“总要有人去做一些不同的事,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缤纷多彩。”

包云岗发言

怀柔区委书记、怀柔科学城党工委书记郭延红致辞

  毕业典礼当天,近1500名2022届毕业生代表和70余名2020届毕业生代表,在雁栖湖校区体育馆与因疫情原因不能返校的毕业生们共聚云端,和亲友、老师们同庆属于自己的盛大节日。

  中科院、国科大领导以及国科大各院系领导和相关培养单位导师代表共同为在场毕业生代表逐一扶正流苏。



 

【相关阅读】

李树深在国科大2022年度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导师代表包云岗在国科大2022年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本科生代表范一喆发言

研究生代表王丽冰发言

留学生代表DILSHOD AKHROROV发言

2022毕业典礼图片直播

【媒体报道】

【新华网】国科大举行2022年度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中国日报】UCAS holds 2022 graduation ceremony

【中国青年报】国科大校长李树深寄语毕业生:做一滴水,清澈纯粹,坦荡坦然

【北京青年报】国科大逾万名学生毕业 校长谈“不被定义的青春值得骄傲”

【北京时间】“强国一代”初长成! 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寄语万名毕业生

【澎湃新闻】国科大校长寄语毕业生:科技界不能有泡沫,不能急功近利

【新京报】国科大2022年度毕业典礼举行,逾1.2万毕业生获得学位

【南方都市报】国科大校长寄语毕业生:做平凡事拒绝平庸,追求极致避免内卷

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树深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雁栖湖校区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大学2022年度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共同迎接校园的“丰收季”,共同庆贺属于毕业生的盛大节日!受疫情影响,部分同学不能重返校园,但我们仍然可以云端相聚、同享喜乐。

  首先,让我们向2022年度获得学位的6493名博士研究生、6075名硕士研究生以及371名本科生,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悉心培育、精心呵护你们成长成才的老师和家长,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入学之日,你们“强国一代有我在”的青春誓言仿佛还在耳边,今天却已到告别之时。几天前,我在翻看毕业生名录时发现,“00后”硕士研究生已经赫然在列。同学们的出生年份虽然横跨十年,研究领域也千差万别,但是走出校门,你们会因为“国科大校友”这一共同身份而情谊相连。

  最近,有一张毕业生的合影深深触动了我。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河北高邑实验站的小麦试验田里,我们的毕业生身着学位服,和导师在金色麦浪中拍下毕业纪念照。这张合影同时定格了粮食丰收的景象和学业丰收的幸福。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从国家级种质资源平台,到“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从培育良种到保护耕地、开发边际土地,国科大学子在科教融合的平台上,延续前辈荣光,传承家国使命,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贡献着青春力量,真正将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也正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技工作者勠力同心、接续奋斗,中华民族才得以实现“四海之内无饥馑”的梦想。

  志高山峰矮,路从脚下伸。今年5月4日,第二次青藏科考“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成功登顶世界最高峰,完成了多项重大科研任务。我国自主研发的“极目一号”III型浮空艇,创造了大气科学观测海拔最高的世界纪录。据我所知,参与“巅峰使命”珠峰科考的国科大学生有17人,其中应届毕业生1人;而在过去五年里参与第二次青藏科考的900名国科大学生,约有180名今年毕业。

  “站在科学之巅解决科学难题”,是人类挑战极限、认识自然的方略,也是中国科学院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使命担当。同学们,科技创新之路从来都是荆棘丛生。过去几年,你们经历过开题答辩的慌乱迷茫,实验遇挫的沮丧彷徨,彻夜奋战的废寝忘食,论文发表的一波三折。但你们不畏困苦,义无反顾向深空深海深地挺近;你们不惧艰险,与导师并肩勇闯科学“无人区”;你们在先进科研平台、重大科技前沿项目中小试牛刀,初露锋芒。“在珠峰地区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不缺的是精神。”希望这种精神,能够激励和滋养同学们一生一世。

  作为学长,我知道科研不是你们生活的全部。科普讲座、经典诵读、草坪歌会,面对镜头,你们自带光芒。你们能在国家植物园与花草共舞,能用说唱方式演绎中国古代科技文明,还能用音符记录大国重器科研成果。你们热心公益,热爱生活,个性鲜亮,带给我们太多惊喜和感动——不被定义的青春值得骄傲!今天,看到你们青春的面庞,坚毅的神情,我们有理由相信,“强国一代”初长成,你们自信的模样,就是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希望!

  作为校长,我努力回首过往,想要找到你们共同的成长回忆。我发现,你们是幸运的,先后见证了国科大建校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等等重大历史时刻,有些同学更有幸参与其中,置身现场感受发展的脉动、大国的底气和时代的光荣。你们也有些“特殊”,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深刻影响着你们的学习和生活。你们都或多或少经历过校园封闭、临时管控甚至隔离,开始习惯隔着屏幕研讨思辨、隔着栅栏互递温暖、隔着时空互诉思念。尤其对于2019级硕士生来说,从入学到毕业,“云课堂”“云开题”“云答辩”“云求职”“云面试”,让你们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云端青年”。两年前的盛夏,学校将五万多件行李打包邮寄给你们,视频连线中,老师们的汗水,相信你们也不会忘记。在这里,我也要特别感谢同学们的理解和支持,感谢大家与学校一起直面挑战、共克时艰。

  疫情之下,国际格局、世界秩序深度调整,人们的工作学习方式、交流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在悄然发生转变。然而,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在风云际会的百年人生中,疫情这几年,不过一瞬间。我确信,在“万变”之中,人性中善良的光芒不会改变,中华民族的韧性不会改变,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不会改变。

  临别之际,我有几句话送给大家: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希望同学们做一粒种子,向下生根,向上生长。无论在任何岗位,都要踏实、扎实、务实地工作,在服务人民中更好地读懂中国,在服务国家中谱写属于自己的“山海情”。希望同学们做平凡之事但拒绝平庸,追求极致但避免内卷。尤其请同学们牢记,科技界不能有泡沫,要杜绝浮夸浮躁之风,不能急功近利;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耐力和决心,用钉钉子精神干实事,实干事。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希望同学们做一颗星辰,努力发光,用力闪耀。即使不被看见,也要坚定发光;即使微光,也能点亮黑暗,给漫漫长夜带来希望。同学们面对纷繁世界,要保持头脑清醒、明辨是非,要理性思考、冷静判断,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独立但不孤僻、信赖但不依赖,努力像《觉醒年代》中热血有为的青年一样,肩负起时代使命,延续中国科学院人的光荣传统。

  “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希望同学们做一滴水,清澈纯粹,坦荡坦然。在面对孤独和焦虑时,敢于拥抱不确定性,勇于正视恐惧和不安,不消沉、不抱怨。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气魄和胆识,更有“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恒心和毅力。“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希望同学们把个人追求,融入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时代蓝图中,努力绘就人生不凡的故事。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今年,国科大更名刚好十年。同学们,你们即将从此处启程,奔赴下一场山海。愿母校的下一个十年,愿你们的未来人生,一路向阳行,梦想皆开花!

  谢谢大家!

  
2022届本科毕业生代表范一喆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亲友,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范一喆,很荣幸能够在这个神圣而喜悦的时刻作为2022届本科毕业生代表在这里发言。

  四年前,带着对科学的敬畏,对中科院的向往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志向,我走进国科大校园。数理课程和自由转专业的机会,帮助我在筑牢基础的同时能够更充分的去探索适合自己的方向。一场场院士名师的科学前沿讲座,一次次科学午餐和学术沙龙,向我展现着各个领域的突破和前景。是国科大,让我看到了科学的瑰丽与广博。

  在学校组织的“国情教育”社会实践中,我赴云南省澜沧县勐根村调研扶贫一线。在那里,我看到了中科院人为基层脱贫的无私奉献。中科院引进的新技术让农作物产量成倍增长,每家每户门口手写的脱贫攻坚明白板,让我看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真切实践。是国科大,让我看到了科研人眼中的热情和心中的家国。

  科研实践让我走进了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从文献检索到学术规范,在导师细致的指导下,我初入科研门庭;从基础知识的学习到研究方向的探讨,导师温和地鞭策我一步步从小白到课题研究。学业导师吴一戎院士和张冰尘研究员身体力行地教育着我科研需要严谨与专注。是国科大,为立志科研的我铺平道路,培养我的科研素养,给予我科研的传承。

  我的最后一年大学生活,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始。在一百五十年历史的校园里,我见到的不仅是浓厚的学术底蕴,更是对学科不同的理解与感悟,是同学们灵感的碰撞和迸发,是最新的科学进展和研究思想。是国科大将我送出国门,给了我结交新的学者、朋友的机会,给了我更上一层楼的格局和眼界。

  夏蝉秋月,冬雪迎春。四年里,我们见证了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在全球化疫情中共克时艰;我们在校门口目送70周年国庆阅兵的队伍浩荡而过,也庆祝了国科大建校四十周年;经历了国际局势的风云突变,也看到了我国科学技术频频突破攻关。一切都将成为我们的积淀,成为新的起点。我也将在国科大继续深造,努力在科学的版图上,增添自己的一块。

  最后,我想送出最衷心的祝愿:祝愿祖国繁荣昌盛,祝愿母校桃李满天,祝愿老师和家人喜乐平安,祝愿不断前行的我们,乘风破浪,功不唐捐。

  谢谢大家!

国科大导师代表、2008届校友,计算机学院副院长、中科院计算所副所长包云岗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2022届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中科院计算所的包云岗,同时担任国科大计算机学院的副院长。很荣幸有机会作为教师代表参加2022届国科大毕业典礼,见证各位同学的高光时刻,祝贺所有2022届国科大的同学们!

  同学们,从今以后,你们身上又多了一个标签——国科大校友。

  这个标签承载着一种历史积淀。国务院网站上1955年第十四号国务院公报中,有一份周恩来总理于1955年8月31日亲自签发的“国务院关于发布《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的命令”,并列出《暂行条例》全文,共四章28条,包括研究生的招收、研究生的培养、研究生的待遇与工作分配等。这标志着国科大所依托的中国科学院成为中国最早开始培养研究生的机构。

  说实话,当看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发布在国务院公报中,我心中感受到的是一种震撼,是一份自豪,同时更加强了心中的使命感。曾经的中科院研究生,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国家队”“国家人”,担负着新中国的科学发展与国家建设的历史使命。

  老一辈的中科院和国科大校友们,他们不辱使命,毕业后奔赴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光荣地完成了国家所托付的历史使命。今天,我们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作为新一代国科大人,更应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应当心怀“国之大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谱写新篇章。

  同学们,从今以后,你们将开启人生新征程。作为一位国科大的老师,也作为一位2008年毕业的国科大学长,和大家再分享一点感悟:

  有一天,我领悟到了三条“人生公理”,于是把它们记录下来:

  对人,简单真心就行,因为感受是相互的;

  对事,认真踏实就行,因为付出终有回报;

  对物,把事做好就行,因为资源会向事聚。

  这三条“公理”让我在复杂社会中生存下来,不断成长,并让自己的内心坦荡自如。这三条“公理”也把时间变成了我的朋友,于是纠结焦虑甚至纷争少了,精神动力和志同道合者多了。我便拥有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让自己能够为心中所认为的、值得用一辈子去做的事而坚持。

  那一天是2020年12月31日,正是我四十岁时。2500年前,孔子曰“四十而不惑”。我领悟到了2500年前先哲的人生感悟,这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强大共鸣,这是一种美妙而自豪的感受,这是伟大的中华文明赋予我们的一种力量。

  同学们,从今以后,你们将面临一个更加充满挑战的世界,但却也是一个更加充满机遇的世界。我想最后分享的建议是——当大多数人都去做相同的事、都去追求相同的东西时,大家也许可以去尝试做一些不同的事。总要有人去做一些不同的事,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缤纷多彩。

  最后,祝大家鹏程万里、前程似锦!谢谢大家!

2022届研究生代表王丽冰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的博士毕业生王丽冰,很荣幸能够代表一万余名博士、硕士毕业生在此发言。

  五年前,在秋风送爽,硕果飘香时节,我来到到中国科学院大学。回忆第一年集中教学时光,是钟楼早上八点的报时,是教学楼晚上十点的灯光;是体育馆挥洒的汗水,是礼堂飘扬的歌声。在这一年中,我研修专业课程,不断拓宽专业领域的深度和广度;我聆听明德讲堂,努力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在这个离科学最近的地方,我选择了攻读梦想中的博士学位。读博的道路充满了艰辛,但更多的是收获的喜悦。是第一次实验成功的欢呼雀跃,是第一篇学术论文成功发表的喜出望外;是第一次出国交流的满眼新奇,是第一次学术报告顺利结束后的如释重负。我记得和同学一起解决实验问题时的摸索与合作;我记得导师修改我的论文的不厌其烦;我还记得因为失误导致实验失败的懊悔与不甘。求学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间便已经到达终点站,我也终将与这充满奋斗的五年青春挥手告别。

  毕业之际,我们不舍得的是国科大的良师——科教融合的培养模式、院士组团的师资阵容,让我们在国科大能跟随顶尖名师追逐科学梦想;我们不舍得的是国科大一流的研究平台——上海光源、“科学号”海洋科考船、综合极端装置等“科学重器”,给了我们真刀真枪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的机会;我们不舍得的是国科大的学习氛围——“遇见国科大,遇见未来不可思议的自己”,在这里,我们充满无限可能。青春易逝,韶华难留,请还在国科大求学的莘莘学子珍惜时光,珍惜国科大人的身份,继续拼搏进取、砥砺前行。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无论是在科研一线,还是产业实践、基层服务等领域,都有我们国科大学子闪闪发光的身影。我们今日启程,也定会以“强国一代”为使命坐标,在自己的领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在这离别的时刻,请允许我代表2022届全体毕业生感谢我们的母校和老师,感谢您们的悉心指导与精心培养!我也真心地祝愿亲爱的同学们前程似锦,毕业快乐!祝愿我们敬爱的老师们身体健康,桃李天下!祝愿我们所深爱的国科大更加美好!祝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