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禹锡事件”看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北师大李建会教授为国科大博士生作前沿讲座

  • 孙灿 高衍超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2-11-21
  • 927
李建会教授作报告
李建会教授

【新闻网讯 记者 孙灿 高衍超】11月20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生导师、著名学者李建会教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综合楼306教室为科苑博士生带来一场题为《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以“黄禹锡事件”为例》的学术讲座。

李建会教授以哲学家康德在《实践理性评判》结语中那句著名的话“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引出了与科学理性同样重要的实践理性问题。李建会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推动社会迅速转型已然成为社会的根本特征。科技应用于生产的周期越来越短,知识和创新的活跃程度显著提高,由此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使创新的重要性和科研伦理问题凸显出来。“Publish or perish”的科研管理制度使得科研人员的压力越来越大,创新焦虑所导致的科研伦理失范屡见不鲜。这就要求科学家要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科研伦理有清醒地认识。

接下来,李建会教授以黄禹锡事件为例,分别就科学研究中的两种重要的伦理问题:求真的学术伦理,求善的人本伦理,结合科学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所提出的“科学的精神气质”的五个特点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很直观地解释了这两种伦理的重要性。李建会指出,黄禹锡在实验当中,使用的卵子来源存在金钱交易和内部女研究员提供卵子等问题违反了《赫尔辛基宣言》,其行为违背了人本伦理。在接下来的“照片风波”当中,对干细胞照片造假,则是违背了求真的学术伦理。李建会教授认为,人本伦理旨在促进科学技术向着为善的方向发展,因此相对来说,也可称为科学的根本道德。科技人本道德体现的是研究主体对人、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旨在增进人的福利,促进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科学技术有了巨大的发展之后,科学的人本伦理的观念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优生学、人体试验、基因重组等技术的发展表明,科学是有限度的,尤其是当科学的对象是人类主体自身或与人类自身的安危密切相关的时候,科学就不再是绝对自由的,科学不再可能与价值无关,技术也不可能是中立的,因为生命与我们的尊严与价值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李建会教授认为,科学研究要遵循求真的学术道德固然重要,但是只有遵循求善的人本伦理,才能更好地求真。作为科学研究工作的生力军,李建会教授希望国科大的同学们重视科学研究活动的科技伦理原则,特别是科技的人本原则,从而使自己的工作更好地增进人类的幸福。

在提问的环节,李建会教授针对同学提出的“科学伦理与技术伦理之间的关系”以及“伦理可否因为风险的问题而去干涉科学研究”等问题细致地进行了回答。李建会指出,科学不只是的科学的研究结果,科学作为社会活动它就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技术直接面向应用的,所涉及的伦理问题则更加复杂。对于不可预测的风险我们应当健全预防机制,对科技成果进行反思,提前预防,从而最大程度地限制可能出现的负面作用。

李建会,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哲学系、哈佛大学哲学系和科学史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科学技术史办公室、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国外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分别为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讲授过科学哲学、科学思想史、现代科学概论、科学技术和社会等课程。其中合作教学成果“理科研究生公共政治课改革的探索”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先后主持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资助项目:“超越自我利益——自然选择的本质与利他主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生命、心灵和计算——人工生命的哲学基础研究”;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理解生命——生物学哲学的新进展”;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现代科学前沿的伦理问题与价值抉择”等。

责任编辑:孙灿 高衍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