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学子接受急救知识培训

  • 朱明月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09-03-02
  • 2106
 

                                                  互相练习肩部包扎
 
 
【新闻网讯  记者朱明月报道】为了使同学们能够熟练掌握灾害事故现场救护知识,提高面对突发事故时的应急救护能力,3月1日,由中科院研究生院学生会组织,邀请北京市石景山区红十字会的急救专家,利用了周日一天的时间对玉泉园区的同学们进行了一次专业性的医疗救护培训。
 
这次培训分为两个环节,上午在教学楼阶二五教室进行急救知识的理论讲授,报名参加培训的同学们非常踊跃,教室里座无虚席,大家认真地倾听红十字会专家徐老师耐心细致的讲解,并不时地做笔记,同学们在上午的课程中学习了心跳、呼吸骤停现场急救的心脏复苏术,排除气道异物,创伤救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的基本技能,掌握现场护理的基本原则,及火灾、地震、事故现场的基本自救、护救等课程。
 
下午在二公寓多功能厅进行了急救培训的实践操作部分,由专家徐老师和孙老师示范利用“安妮模型”进行心肺复苏和包扎的培训。
 
讲座开始,徐老师师先为我们讲解了大家在救助时应注意的问题,包括休克时要将其平卧而不能随便移动;刺入体内的异物不要拔出来而是先固定住;若发生骨折,现场切不可以复位,以免加重伤情。还有一些小的细节,如护理伤员要轻手轻脚、手指受伤要提到高于心脏的高度等。接着徐老师为同学们在现场救助方法和救护的技术等,详细讲解了一般性的急救知识,主要内容有包扎和骨折处理。在开展这方面的培训时,徐老师边给我们讲解其中的要点边示范,给大家现场演示了三种包扎方法,包括头顶帽式包扎、膝部包扎、以及骨折包扎。同学们也都拿起急救培训包里的三角巾、绷带兴致勃勃地给身边同学做起包扎来,徐老师和孙老师也在同学中间不时地指导,现场气氛达到高潮 。
 
普通人也能学会急救
 
专家讲了内科外科急救知识,有很多特别简单的事,同学们感觉一听就懂一做就会,但是要是不培训就是不知道。
 
“你看要包这个的话,就先贴在前额然后转一圈,交叉、反折就行了。”在认真地看完老师的示范后,同学们就两两一组,互相充当试验品。没想到这事看着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在包扎眼睛的时候,常常不是松了就是歪了,一不小心还会把同伴包成独眼龙,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好在熟能生巧,多试几次就有模有样了。大家表示看着自己一次比一次包扎像样的“作品”,感觉很有成就感。
 
在常人看来,急救是医生的事,其实不全是这样。救护培训是一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技能,每个公民都应提高接受救护培训的意识,掌握救护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以避免无谓的损失。 
 
赢取“黄金四分钟”
 
急救培训准确地说,叫“第一目击者”院前急救培训,它的对象是普通群众,目的是在医生到来之前,“第一目击者”能用所掌握的基本技能开展急救,最大限度地挽救病人的生命或减轻其伤残程度。
 
医学研究表明,如果心跳和呼吸骤停,脑细胞在常温下对缺氧的耐受极限通常为4分钟;4分钟~6分钟,脑部损伤不可逆转;超过8分钟抢救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超过15分钟基本上就“没救”了。所以,“四分钟”也被称为“黄金四分钟”。在这宝贵的四分钟内对危重急症或意外伤害导致生命垂危的病人进行正确及时的急救处理,不仅能为医生的抢救赢得宝贵时间,而且能挽救更多的生命。
 
让更多人学会急救
 
上世纪90年代初,国际急救医学界正式提出开展“第一目击者”的普及培训,以便争分夺秒地在现场抢救因危重急症或意外伤害导致生命垂危的病人。国际红十字会将每年9月的第二个周六定为“世界急救日”,呼吁更多的人掌握急救技能。
 
在我国,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率一般仅在1%左右。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已达10%以上。甚至有的国家已将其作为公民的基本技能。
 
学急救的宗旨是自救和互救。如果大家都掌握了一定的急救知识,危急时刻就能实现“人人救我、我救人人”,最大限度地减少悲剧的发生。当前在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频发,准备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因此,对全民进行急救培训方面的知识储备是非常有必要的。
 
 
责任编辑:朱明月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