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价值——清华大学教授、艺术家包林做客明德讲堂

  • 安鑫 王康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2-11-08
  • 243
包林生动地演讲
包林和国科大同学进行交流

【新闻网讯 安鑫 王康】11月7日晚19时,国科大明德讲堂在中关村校区S206准时开讲,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家包林老师以绘画演变为主线,带领国科大的莘莘学子们进行了一次艺术历史的航行。

包林首先提到古埃及的画家选材来自他们所知晓的事物,并添加直接的想象;而古希腊的艺术家则画他们所看到的现实。以人为主体的古希腊艺术,热情坦率地表露人类丰富的感情、纯朴的天性和对美的渴求,因而能强烈地打动人心,引起人的共鸣。包林认为,产生完美的视觉感受至少需要三个条件:画必须按照透视法规构图;画看上去要有自己的光线;观者在一个视觉中心点观画。

19世纪中叶,马奈发现了画面的权利。他改变了人们对古典艺术绘画的观看方式,产生了现代艺术的第一波新的价值探索。在这一时期,画作强调绘画的“平面性”,排斥透视法带来的画面深度感,以及绘画中的文学叙事。

到了20世纪,杜尚发现了实物的权利。他通过改变实物存在的场域来改变我们的观看习惯,从而跨越了传统艺术的边界,形成了当代艺术的第二波价值探索。

何为后现代艺术?包林解释道:后现代艺术的最大特点是解构,实现跨界的、横向的、多元的发展。而符号学为此提供了价值工具,即语言是一个差异性的系统,艺术的价值来自符号的差异性。语言库中选取的变化是无穷尽的,通过挪移、替换或变位,最终后现代艺术成为一种策略化的艺术。

在谈到新表现主义时,包林说:这是新的价值探索,一种未结束的现代性,新一代艺术家不再从集体叙事出发,转向从个体自身的生存记忆开始,或者从自身的故事开始。

最后包林给出这样的结论:中国与西方的艺术原本是两个自在自为的独立系统,从二十世纪以来的存在状态去观察,西方遵循工业革命以来的发展逻辑去改革自身的形式语言,而中国上千年的自我封闭是被另一个开放系统打开的。中国上个世纪以来的艺术在不断超越自身历史的局限而走向开放,其中不乏冲突与融合。随着中国的崛起和走向世界,中国当代艺术将与科技一样,成为一种构造物质和精神力量的视觉语言。

当代艺术的价值在于重构人之所见。只有那些经验中人为的规定、观念和矫饰被悬置时,亦即艺术不再依托任何先验的东西之时,艺术才会有自身的价值和活力。

在讲座的最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对艺术非常感兴趣,并和包林进行了交流。

 

责任编辑:安鑫 王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