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魂 中国梦

  • 李艳丽 (国科大记者团)
  • 创建于 2013-05-03
  • 317

【新闻网讯 记者李艳丽】时光如水,岁月如歌、青春如火,又是一年繁花盛开,生机勃勃的季节,伫立在激情的五月,翻开历史的长卷,响在耳旁的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激昂的口号,浮现在脑海里的是斗志昂扬、青春向上的脸庞,内心感受到是誓死捍卫国家主权、无坚不摧的力量。时间的流逝并没有掩盖五四精神的光芒,反而使它愈久弥香,不断散发着正能量,支持了十几亿人的中国梦。

回顾那段沉重历史,感受那份爱国之情。

1919年,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了战后和平会议。会上,中国代表提出的取消列强某些特权的要求被无理否决,最后和会竟将原德国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益转由日本接管。消息传回国内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5月4日,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群众运动在北京爆发了,北大等十几所学校3000余名学生齐聚天安门广场高呼口号,各地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反对军阀政府软弱不作为。在国家主权遭到侵害,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一批热血青年担起了时代赋予的重任,在历册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新的觉醒,革命浪潮迅速席卷全国,各界民众同仇敌忾,共同奏起一曲浩气长存的时代壮歌。进步青年清楚地看到国家岌岌可危的命运和社会腐败黑暗的现状,他们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积极探索未来中国的出路。

这场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唤醒了国人心中沉睡的爱国之情,汇聚全中国人民的力量,向世界展现中国的不屈不挠。中国青年成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先锋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此拉开序幕,也为中国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为纪念1919年5月4日的中国学生爱国运动,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让中华儿女永远铭记他们为拯救国家、拯救民族所做的的努力,铭记他们心中那份赤诚的爱国之情。

94年前,激情燃烧的岁月,94年间,五四精神从未离开。

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它静静地看着中国梦的成长和实现。在这面旗帜的带领下,一代又一代的共青团员,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祖国,献给人民,饱含激情地投身于中国现代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中。从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先锋队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先锋者,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青年人为新中国现代化建设增砖添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脚步从不停歇……

这些年来,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安理会合法地位,加入了世贸组织,长江三峡工程竣工,“神舟”系列飞船顺利升空、成功返回, 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成功研制歼十战斗机,航母正式下水,LED信息产业蓬勃发展……

我们的百年飞天梦想实现了,百年奥运梦想实现了,强国梦想也实现了,1919年的激情燃烧近百年,五四精神一直在我们身边。

中华民族的崇高信仰,青年人代代相传。

有了中国一代代的热血青年的继承,“五四精神”的火炬从未熄灭过。   五四精神,是中国青年的崇高信仰。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1919年5月4日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但五四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日期,它已成为一种精神,无论是十年,二十年,还是一百年,几百年,它依然会流在每个中国青年的血液里,它依然朝气蓬勃、斗志昂扬、浩然长存。

这一个世纪以来,无数个不畏强暴、时时刻刻坚守在自己岗位的年轻钢铁卫士为我们保家卫国。他们离开家乡,经历战火考验,经历风雨历练,经历酷暑和寒冬,却一直在默默地站立着,在寂寞的边疆守卫着。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也从未见过他们的样子,但他们的的确确是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人,他们有着一条共同的名字:“最可爱的人”。

在高山、戈壁、孤岛上驻防的年轻边防战士身上,在义无反顾奔赴贫困山区支教的大学生身上,在街头巷尾奉献爱心的志愿者身上,我们看到了属于中国的希望,看到了五四精神传承在青年身上,生生不息。

不忘五四魂,实现中国梦。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牢记自己曾在国旗下的宣誓:要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青年人!

时代的发展赋予我们新的使命,国家和民族需要我们接手建设祖国的岗位,需要我们接过那份执着奋斗的理想信念。这份使命,只有在青春的风雨和挫折的锤炼中才感受的到,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和九十四年前的那一批热血青年,跨越时代,在心灵上的沟通。

正是五四魂中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坚定的意志,钢铁的脊梁,远大的理想,才成就了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前进,才实现了中华民族在世界之林中屹立不倒,才有今天国人追求的中国梦,才有未来中国梦的实现。弹指之间,一个世纪即将过去,“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们传承和发扬“五四精神”,铭记为真理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们,无悔追求革命的道路,用青春和热血续写中国青年的壮丽篇章。

责任编辑:李艳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