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馆傅光明研究员解读老舍之死

  • 高原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09-06-30
  • 993

【新闻网讯 记者高原报道】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人民艺术家”的称号,知道他于1966年在太平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他要投河自尽?为什么选择太平湖?6月29号上午,来自现代文学馆的傅光明研究员向同学们娓娓道来。

    傅老师首先询问同学们对老舍的评价,由此引出口述历史。大家平时经常说的“据说”就是口述。同学们都知道老舍有“人民艺术家”的称号,那是为奖励老舍1950年回国后创作了话剧《龙须沟》,歌颂了新政府的功德。以为是国家颁发的,其实是北京市政府颁给老舍的。大家又都听说过老舍差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其实是老舍之子舒乙告诉宋永毅,宋永毅将这写入了《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写入了“正史”,大家都这样认为。傅老师又从口述历史的角度为大家揭开了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真相。

    在说到老舍为什么自杀,傅老师说,主要有3种说法:脆弱说、绝望说以及失去精神家园的痛苦。老舍最后选择了太平湖投湖,是有深刻原因的。他曾在这一带当北郊劝学员,专门管城外北郊的私塾,他的办公处便离太平湖很近。这段经历让他日后创作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太平湖和西直门大街西北角的观音庵胡同很近,而观音庵胡同曾是老舍母亲晚年的住地。五十年代,北京师范大学在太平湖北面建了新校舍,他在那里作兼职教授,给中文系的学生讲过小说课。老舍先生的最后一天,常见的文本叙事细节是:老舍拉着3岁小孙女的手,说:“和爷爷说再———见———!”这一幕与老舍作品《茶馆》的结尾几乎一模一样,将悲剧力量升华了,这是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选择。谈到这,不禁让人潸然。

    傅老师的讲课生动,本周五还将给同学们带来关于徐志摩的介绍。

    傅光明 ,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1965年5月生于北京。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分校中文系,后师从萧乾先生12年。现为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老舍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文学基金会干事会干事。目前主持中国现代文学馆星期义务演讲——“在文学馆听讲座”。长期从事中国现代作家作品及思想研究,关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历史。著有《人生的采访者——萧乾评传》(评传)、《出逃》(小说)、《生命信徒:徐志摩》(传记)、《风雨平生:萧乾口述自传》、《老舍之死采访实录》(采写)、《未带地图,行旅人生》(学术专著)、《太平湖的记忆——老舍之死》(合)、《书生本色》(散文集获首届冰心散文奖优秀作品奖)、《林海音:城南依稀梦寻》、《现代文学梦影拾零》等;译有《古韵》、《苦难时代的蚀刻》、《龙须与蓝图》、《观察中国》、《两刃之剑:基督教与20世纪中国小说》(合)、《日本:神话与现实》(合)等。

责任编辑:高原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