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王震中解说龙的原型

  • 魏健 高原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09-06-17
  • 898

【新闻网讯 记者魏健、高原报道】在很多古建筑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龙的形象:故宫门前的华表,保和殿后的云龙阶石,特别是北京北海公园里的九龙壁,由彩色玻璃砖砌成九龙戏珠于波涛云雾之中,是古建筑物中的精品。在一些有关龙的神话里,说它能翻江倒海、腾云驾雾、呼风唤雨,掌管人间旱涝,任意作威作福……在封建社会,皇帝把自己比作龙的化身,自诩是“真龙天子”,甚至把自己所穿的衣眼也绣上龙,叫做“龙袍”。这一极具神秘色彩并蕴含中华民族悠远文化的古老“生物”,是否真的存在?其原型是什么?文化意义如何?针对这一系列问题,16日下午,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震中,与研究生院学子在夏季学期《中国历史系列讲座》课堂,做了题为“濮阳龙与龙的原型”的讲座,分享了他的研究成果。

    讲座中,王震中首先介绍了位于河南濮阳西北坡的仰韶文化的蚌壳塑龙,距今有6000多年,因其年代久远,被称为是“中国第一龙”。并分析了龙的原型有两种动物,一种是像鳄鱼一样的“有足之龙”,《广雅·释鱼》里说,“有磷曰蛟龙”,《管子》里有记载“蛟龙得水,而神可立也。”将龙的特性与鳄鱼比较,将会发现有许多地方是吻合的,如,鳄鱼,冬眠春苏;古谣里说“二月二,龙抬头”。第二种是像蟒蛇一样的“无足之龙”,《左传》说“共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指出无论从考古所发现的龙的形象还是依据文献的说法,龙都可以分为有足之龙与无足之龙两大类。前者为蛟龙,后者为蟠龙或句龙,前者的生物学原型是鳄鱼,后者为蟒蛇。

    用鳄鱼和蛇蟒解释了有足之龙和无足之龙的生物形体与部分习性,然而,《周易》中既有“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龙战于野”的记载,也有“飞龙在天”的说法。据王充《论衡》,龙能乘云升天入渊,这在西汉时期即已成为传统的看法。“飞龙在天”这一神性,无论对有足之龙还是无足之龙来说,都不能用水陆两栖动物或爬行动物的生物性来解释。那么,龙为什么可以飞呢?它乘云升天的神性是何以产生的呢?鳄鱼和蛇蟒是很不相同的几类动物,何以都可以成为龙的生物实体?王震中提出这是原始人将地上的鳄鱼和蛇兽与天上的雷电现象加以比附想象,并进行了互化感应思维的结果。结合古文献中“雷神”、“雷泽”与龙关系的记载,以及“龙”字与“隆”上古同音,“隆隆”之声即雷声等现象,王震中进行了多角度的说明。其结论是:有足之龙是远古一些部落将天空中的雷电与地上的鳄鱼视为一体的结果(如《左传》所说的“豢龙氏”、“御龙氏”以及礼记·礼运)所说的“龟龙在宫,沼龙为畜”),无足之龙是另一些部落将雷电与蛇蟒视为同一物体的结果(如炎帝族中的共工氏)。正因为如此,龙才会既可升天,也可入渊;既可畜于沼,也可战于野。

    对于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提出“龙的形象是在蛇的基础上,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并说“龙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而成的一种综合体”这一说法,张震中并不完全认同。首先,他认为龙既是虚拟又非完全虚拟,是存在生物原型的;其次,他指出龙是中华民族图腾的说法有待商榷,最初的龙神除了被一部分部落奉为图腾神之外,最重要的是它在中国农业文化中代表着春、生、雨、水,是一个很富有生命力和力量、变化多端的农业之神,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根据农业文化的需求,对龙赋予了越来越多的神性,最后龙神变成了万能之神和天意象征。

    谈到龙的民族文化象征意义,王震中认为人们赋予了龙很多吉祥、刚强的符号特征,并且龙的符号,能够得到炎黄子孙的普遍认同,“龙的传人”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具有积极的文化意义。但在海外宣传中,需区分中国吉祥龙与西方恶龙(dragon),西方龙(dragon)是一种恶势力的符号,代表邪恶、祸祟,应避免因语言与文化的差异造成理解上的误读。

    此外,王震中也分享了一些自己正在进行研究,尚未充分考证的观点,如用鱼跃龙门等说法指出鱼也可能是龙的生物原型,并鼓励现场同学积极互动,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有同学就鳄鱼原型说提出鳄鱼很少生存于北方,即古代北方人很难见到鳄鱼这一生物并将其与龙联系在一起,王震中指出,古代北方,气候条件与今天不同,温度高、湖泊多,有适宜鳄鱼生存的环境;另有同学大胆猜想龙是否可能本身曾经存在而后来灭绝,王震中从时间差的角度认为这一猜测很难成立,如龙先于人类灭绝,古代人没有发现化石等证据的前提下,很难凭空想象出这样一种生物。


    王震中,1957年2月出生于陕西省榆林市,籍贯陕西三原。198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2年3月至1984年12月,从师于尹达、张政烺、杨向奎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5年1月留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先秦史研究室作研究工作。1987年起跟随田昌五先生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1989年至1990年,从师于伊藤道治教授,留学日本一年。1991年评为副研究员。1992年获博士学位。1994年至1995年至1996年作为日本学术振兴会的博士后研究项目在日本学习研究一年。1998年晋升为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99年至2000年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项目在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作研究一年。

 

 

 

责任编辑:魏健 高原